大面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2-09-10 01:49:50

大面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摘 要】如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从中真正有效的提高其本身的能力,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学有所得,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反馈三个方面谈了对这一课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学习反馈;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开设到发展,已经有些年头了,少部分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件困难的事,如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从中真正有效的提高其本身的能力,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年是市教科院提倡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活动年,“和谐高效”恰恰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对此课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两类活动形态会贯彻始终:一是智力因素启动认知活动,二是非智力因素激发认知动力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学习动机兴趣。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个体产生行动的内在心理动力,是直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智力和动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给予内在的驱动和激励。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只有这样,在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深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能够愿意学,努力去学,如果对信息技术没有兴趣,根本就谈不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了。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建立起“和谐高效”的课堂,对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有着不忽视的作用。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应积极创设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其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信息技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将不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个性化发展,甚至难以组织有效的班级教学,更别提提高教学质量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兼顾原来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同学,避免他们因出现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心理,又要兼顾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避免他们因为教学进度过快而无法掌握。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这种差异,有效提高效率,具体做法是:

(1)将一个班级(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一名正组长,一名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

(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接受速度快,帮助同学又热心。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为给学生自主学习开辟阵地,教师要营造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而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要求,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深浅程度。要大面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反馈的实施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把反馈做好了,对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为后面的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事实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选择的反馈方式很多,而不同的反馈方式其及时性与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学生示范:既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情况,发现共性问题,找到评价点,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进行激励教学;举手示意:是较快又比较全面调查学生掌握知识点或是否按时完成操作任务的好办法。我提倡教师多用用“完成了的同学请举举手”、“没有全部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等,这样可以让教师较快作出是否进入下一次教学环节的决策。当然,光凭举手并不能完全准确,有时还要结合教师的巡视情况作出判断。语言评价:是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语言交流反馈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路清楚才可能表达清楚,其实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提交作品:作品的提交为师生对教学情况的多元反馈与评价提供了素材。一是反馈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评定自我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学生可评价学生,也可评价教师,并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促进发展;二是评价时间的可延展性。如果当堂评价不完,还可以到课后进行评价。也可以过一段时间后将学生的作品连续的展示出来,学生自身能从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励自我学习,这也是过程性评价作用有效发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专题网站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其中的网络调查功能、教学论坛、BLOG等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学习兴趣所在等,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信息的获得和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技能差异,根据学校的设施配备情况,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小组互助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总之,大面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一个深远的课题,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才能将这一工作做好,做实。

上一篇:数学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