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色益彰 妙超自然

时间:2022-09-10 10:10:43

借色益彰 妙超自然

摘 要:在用色的方法上,李苦禅先生说:“用色如用墨,把色当墨用,即同样要讲究笔墨,也是毛笔写上去的,不是随便涂上去的,要讲笔法、笔触。”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画的根基,认识和使用色,从古人留下的艺术宝库里得到灵感和启迪。在掌握好笔墨形式的基础上,将丰富的色彩用在笔墨的技法之中。以色为主;或色墨交融;或赋彩泼绘;或笔墨重叠,产生透明的深浅变化,让丰富的色彩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主从色;深浅色;对比和谐;厚重清淡;虚与实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6-02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他概括地总结了水色和天色的季节变化。色彩作为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谢赫的“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说,但这绝不是叫我们依样画葫芦。画工笔画,不仅着色技法要精练,还须掌握科学的色彩知识,“借色益彰”,达到“妙超自然”的境界。

一、花鸟画中主色与从色的关系

自然界的花卉、禽鸟品种繁多,颜色各异,可说是五彩缤纷。若将物象自然之色如实搬上画面,实在不成章法。因此,创作时画面色彩应精心地设计一番,设色必须符合作品内容的需要,处理好色彩的整体关系。一幅画的色彩要有一个主调,即以某种颜色为主色,其它为从色。主色主宰着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从色为主色服务,使整个画面形成一种适应某种气氛的基本色调。主色确定之后,其它各色都从属于主色,围绕着主色而加以变化,与主色靠近,使画面这个调子和谐统一,而又有局部的变化。若有数个花头的画面,花头的颜色不宜太杂,归纳为二至三个色已足够,有主有从,主从分明。色太多,显得杂乱无章,很难处理。红色花为主的画面,对叶的锤炼更要慎重。红花不宜与鲜亮的绿叶相配,否则画面红绿相间,两者面积几乎相等,极不协调,俗气十足。为此,必须改变叶的色相或减低绿色的纯度。这种情况可用墨青、墨绿或纯墨绿叶。墨为中性色,与红花相配偏暖,既协调画面,又使红色显得更加艳丽,更为醒目。也可在绿色中加入适量的赭石或朱磦、或曙红、或墨等色染叶,使绿中带红或偏暖、偏灰。红花的嫩叶,可用黄草绿加朱磦(或曙红)染出,也可以在黄草绿的叶尖上晕染朱磦或胭脂,使嫩叶带红,偏暖,与红花接近,取得协调的效果。

红色花卉为主的画面,其它陪衬物的颜色也应与花的主色相适应,使整个画面的颜色和谐、安定而又有微妙变化。

二、花鸟画中深色与浅色的关系

画面的颜色要有深浅、浓淡的节奏变化。处理好深色与浅色的关系,对突出主体、表达主题思想、增强画面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画面不能没有深色,也不能没有浅色,只有深色而无浅色,使人感到沉闷、压抑;只有浅色而无深色,使人感到无分量、轻飘。

画面的深色与浅色是对比而存在的。以花卉为题材的画面,一般浅色的花头衬以深色的花叶,或深色的花头衬以浅色的花叶;相邻的两个花头,应为一深一浅,深浅反差愈大,对比愈强烈,使花头(主体物)愈突出。叶与叶之间,也要有深浅、浓淡的变化。特别是密集的丛叶,应采用浓衬淡或以淡衬浓的办法,以表现叶的层次。同一种物体,近处的色深,远处的色浅,或近处的色偏暖,远处的色偏冷,以表现远近空间关系。这些只是一般的规律,作者可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好深色与浅色的关系,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花鸟画中对比与和谐的关系

画面色彩应和谐统一,但和谐中应有适当的对比,两者的关系应处理恰当。如果画面色彩只有和谐而无对比,会令人感到单调,沉寂;只有对比而无和谐,使画面不成调子、杂乱无章,色与色相互缺乏和谐而争吵不安等。对比与和谐是两个对立面,处理得好,可以求和谐之中有对比,对比之中有和谐;统一之中求变化,变化之中求统一。

色彩的对比包括冷暖对比与浓淡对比,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画面颜色响亮、明快,甚至产生强烈的刺激,打动观众。冷色与暖色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但应注意两者的纯度和面积,即降低对比色的纯度和扩大两色面积大小的差距,都能在对比中取得和谐。如“万绿从中一点红”的对比关系,就是利用对比色面积的悬殊差异来求得和谐同意的。这种对比的关系,虽然红色未降低纯度,但与绿色相比面积极小,两色主从分明,既有鲜明的对比,又和谐统一,使绿色在红色的对比下显得响亮、鲜明。色彩的浓淡对比也很重要,强烈的浓淡对比可以使主题鲜明突出,因此,主体物的浓淡对比要加强,次要部位的浓淡对比要减弱;近处的对比要强,远处的对比要弱。浓淡的面积也不应均等,在淡色为主的画面中,有点深色,会显得格外有神;在深色的画面中有几块浅色,会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四、花鸟画中厚重与清淡的关系

工笔画设色,有的追求厚重,有的追求淡雅,有的二者兼顾。然而,必须做到“厚重而不焦浊,淡雅而不轻薄”。工笔设色,特别是以重色为主的,要求厚重、艳丽。但必须明确这种“厚重”并非指颜色堆得厚,涂得浓,而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颜色和采用一定的着色方法,使色彩感觉厚重。当然也不排斥色层实际具有的相应厚度。

要使色彩厚重,一方面多用石色及复合颜色;另一方面采用“多次薄染”的着色方法。多用石色可增加厚重感,这是由石色的性质决定的。石色本身不透明,粉质重,用于衬底或罩面,哪怕色质用得很薄,都能显示出厚重的效果。运用复合色,也能增加色彩的厚重感。所谓“复合色”是指色与色的适当调合,降低其纯度,使之沉着厚重,避免浮躁单薄。比如用纯藤黄或曙红着染花头,虽然鲜艳,但色稍厚则显得浮躁生俗,过淡又显得单薄无神。如果藤黄调入少许白粉或赭石、曙红调入少许胭脂或墨成为复合色,用起来自然显出沉着厚重的效果。草绿、赭石都可以与墨调合使用。墨可以与任何颜色调合使用,达到厚重深沉的效果。但浅色花头一般不宜用墨,否则易脏。

色彩的厚重感与着色方法也有关系。多次薄染的着色方法是由熟纸的性能决定的,色彩深厚,是由淡到浓,由薄到厚,层层叠加;每次色淡而薄,少则两三次,多则五、六次或更多,直到满意为止。即使是很淡的色也不宜一次染成。淡色经过两三次着染的效果与一次染成大不一样,多次染成,颜色虽淡则不感到单薄无神,而显得滋润淡雅,富有神韵。

色彩厚重,但重而不脏浊,不枯涩。脏浊的原因是颜质欠佳,或制作粗糙,或沉淀返渣,或墨、色染尘等。颜色质地粗糙或脏浊着染,画面必然脏浊难看。脏浊、枯涩、发焦还与水分的多少和色浓度有关,水分过少,颜色太浓,浮色过多则枯涩,发焦;水分过多则积水成斑,也是脏浊的原因之一,这些弊病都应在着色中加以注意。

五、花鸟画中虚与实的关系

工笔花鸟画一般都比较写实,从造型,笔墨到色彩的运用都工整严密。创作时,从定稿之后,一般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制作。在制作中,不注意虚实关系,很容易出现滞重、板刻的现象,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工笔画特别要注意虚处的处理。在着色时,该清楚的则清楚,该朦胧的则朦胧,虚虚实实,若隐若现,反而觉得内容丰富,境界深远,画外有画,给人更多的联想余地。在局部刻画时,主体物需要层次清楚,浓淡鲜明,其它陪衬物则模糊柔和一些。实处用笔晕染浓淡,虚处可利用水的渗透,以水,使色自然晕化而产生浓淡变化,这样更为生动、含蓄。陪衬物的虚灵处理,既省时省事,又含蓄生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与虚、简与繁、工与写的巧妙结合,最能克服滞重、版刻、缺乏火力与生计的毛病,使画面生动自然,充满活力。

画面设色为了稳妥起见,最好在染色之前根据画面内容画出几个小色稿,反复进行比较,择其满意者作为着色的依据。不能在未考虑周密之前急于动笔,边画边改,二心不定。这样容易出偏,弄脏画面,甚至前功尽弃。

受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画的用色重主观表现,强调抒情写意。在中国画中色彩不受环境和光源的约束,不受固有色的限制,依照主观情感及画面构图形式的需要,自由的寻找色彩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它借色抒情,以意赋色,使主观的色彩认识在画面中产生韵律、均衡、舒适、和谐的美感。为色彩写意,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跟上时代潮流,正如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色彩的层次具有精致的特征,能唤起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鲁迅论美术: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伍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上一篇:浅谈不同时代的钢琴音乐风格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