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总关“情”

时间:2022-09-10 06:13:23

细细品味《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言语,发现他絮叨中充满了无限的智慧与温暖。假如每一个教师都深谙孔子这一育人方式并将之贯彻于课堂,那么,我们的教育也许会少一点强制的僵硬,多一分牵引的温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说”“乐”“君子”从学习到做人,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不知不觉间让你明白学问与人品的重要性。你有足够的“学”,才会有朋从远道赶来与你切磋琢磨。既然切磋,就难免有见解各异,乃至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是排斥异见,唯我独尊,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抑或让时间去评判?在这个天平上,孔子做出了很好的选择:他要我们当一个“君子”。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其做到在不被理解时多一份宽容,不发怒即可。“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智者的选择。可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早在孔子那里就已经实现。他是思想开放的先驱。

这个智者的阐述之所以让人容易接受,除了其逻辑严密、无可辩驳之外,还取决于他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即其教导人时的蔼然之态。他没有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地说:“学而时习之,宜说。有朋自远方来,宜乐。人不知而不愠,乃君子。”而是用了一个商讨式的三“乎”句式,温和地对他的弟子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听起来抑扬顿挫,乐音不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乍一看,这是一个十分高傲的孔子。直呼其名,直陈其教,让人心中很是不畅!但细细回味,字里行间,却流动着脉脉温情。“由,诲女知之乎!”孔子没说“由,诲女知”这一让人听来心生叛逆的语言,而是用了“之”来让他的教导带有一点温和的色彩,让说话的语气少了一点僵硬,多了一丝柔软。这还不够,再加一个“乎”字,让“诲女知”三字摸起来柔软舒适,听起来软语温存。“由,让我来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温和真切,如清风拂过湖面,掠起丝丝涟漪。于是子路乐淘淘地接受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做起了一个贤弟子。

再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言语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散发着人情的温暖。夫子深明人心,去除了胁迫的味道,让他的教育多了一份人性的关爱。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子就是夫子,对于学生的提问,他的回答不是傲气十足,而是抱着商讨的态度:“大概就是‘恕’吧。”一个“大概”,一个“吧”,语调中充满了谦和之气。他让教师的尊严与知识的权威携带者一抹温和的阳光,使受教者心悦诚服!

《论语》中的夫子没有宋濂之师的“未尝稍降辞色”与“叱咄”,而是如被冬日的阳光包裹着的老爷爷,一笑一问一答间,让他的弟子感到和蔼可亲,心旷神怡。

读孔子,想自身,《论语十则》中的三则“子曰”,让我们深刻地反省自我:在教育学生时,我们言语中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是否严密,令弟子无可辩驳?我们的身姿是高高在上,以自我为权威,还是平视众生,视他们为交流对象?我们的言语是颐指气使,令众弟子闻而生畏,还是如山涧清泉,潺潺沁入弟子的心田?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刻,孔子早就将这一教育之真谛传授给了我们。只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言传身教即可。■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

上一篇:两分钟与一节课 下一篇:教育研究: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