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有文化的品德课堂

时间:2022-10-04 01:02:55

成就有文化的品德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的要求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性发展为重要任务。因此,品德课堂应该体现活动性、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征。

过多关注知识传授、缺少情感培养;强调考试成绩,缺少人文关怀的课堂越来越受到质疑。有学者提出建设有文化的课堂,即眼中有学生,激励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成长的课堂;心中有数,即考虑学生差异的课堂;手中有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采取有效教学方式的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有文化”的品德课堂。

一、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教师文化自觉,即自觉将教育目标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建立参与、研究教育的自主性,使教育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成就课堂文化的关键。

二、增强课堂的温度,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知识传授尽可能减少一味的灌输,教师要对传授的知识以充满热情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在讲授五年级下册《中国的文化遗产》一课时,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及名胜古迹所在的省市时,所有的孩子都兴奋地期待着我手中粉笔将标明的地点。与使用投影仪相比,这堂课带给孩子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我们的国粹——京剧》时,特地买了一件有花旦图案的衣服,作为教具向孩子介绍。这些尝试传递出教师对品德教学的用心、用情,自然也影响着学生对思品课的认识,促使他们产生对课堂的喜欢之情。

三、扩大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价值观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伦理道德、心理品质、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目标上,关注品德的认知形成和行为干预,比如态度、情感和行为形成机制和影响。

因此,品德课要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手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材料处理上,回归教育的原点,尤其要从价值层面上来思考问题。品德课教学通过文化传承造就人性,培育新人,品德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去启迪学生的心智。

四、升华课堂的深度,使学习回归现实生活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学生生活中可触及的许多事物、事件都可能成为品德教育的话题。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增强品德课堂的现实感,将会升华课堂的深度。

一位老师在执教《从我们眼中看战争》一课时,以争端为素材,组给辩论,学生们纷纷参与讨论,形成了主张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为了捍卫祖国尊严,也不放弃正义战争,做好当下的自己,迎接挑战的共识。正是有了对现实问题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文化的味道。

五、改造课堂评价尺度,增添课堂的文化味道

有文化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很多品德课教师的评语一是公式化;二是脸谱化,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三是公文化,语气冷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评价。教师的评语应该具有亲和力,如同促膝谈心;应该针对孩子的个性特征,走进孩子内心;应该语言活泼,具有感染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

上一篇:最难忘的一节课 下一篇:两分钟与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