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泥古 不离古

时间:2022-09-10 05:39:28

蔡礼礼,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金华市妇女书协主席。第三届浙江省青年书法二十家之一。书法擅长小楷,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全国首届手卷展优秀奖、“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大赛优秀提名奖、“情系国税”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等。

《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习书的三重境界与书法风格的提炼似有相合之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门艺术创作,比书法更重视模仿。书法创作中的一切技巧,都参照了古人的法帖,将其进行技术上的模仿和吸收(其中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以及用纸、用墨等方面),继而经过“变法”,发展转化成个人风貌。因此,技巧的把握离不开忠实的模仿。但掌握了技巧,并不意味着就能创作 模仿仅仅是个人了解书法本体演进的切入点,是书法创作的起始点,模仿的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熟识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度,掌握书法技巧,同时建立一种书法的审美维度,使个人能在高瞻远瞩的境况下,继承传统与经典,并烙上个人的风格印迹。

事实上,历代大家也都是遵循了这一规律而最后成“家”的,从没有一个能跳开这一途径。面对经典,他们心慕手追,如饥似渴,花费了巨大的功力,才得以到达乱真的地步,再以此为底谱,书写出中国书法那种雄强大气、磅礴端庄的气势与灵性。即使是书圣王羲之亦是如此。少年时,他遵循钟繇书法,形成古拙敦厚之风;中年经事,游览天下名山大川,直追秦汉以来之真迹,依然全面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直至晚年,他融会贯通,才勇于变法,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秀丽婉逸的唯美书风,自成面目。要知道,古人苦练书法,与当时的书写工具以及历史考举功名等原因直接挂钩,因此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每日临池不辍,从不敢怠慢。这样的历史背景及刻苦的治学精神,造就了书法之精神,也让我们懂得一个成功的大书家,也许是要耗费整个生命精力,而获得永世传名的。

但是,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步调与方式,从模仿古人的法帖,最终达成自我创作的目的呢?这里就需要书家对法帖进行必要的自我强化处理,如临摹的个性化、风格的提炼等,与法帖间建立起一种精神特质上的意会,这个过程即被称之为“转化”。

创作的模仿与转化,就需要从书法的本身特征出发,以书体的衍变发展历史为视角,对书法风格的时代流变等进行严谨的探究,凭借敏锐的目光和丰富的学养,对书法的认识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深入。一个书家是否成功,其中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他的作品有没有历史的延续性和是否有自己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艺术企求的至高境界。

艺术的真谛在于传承与发展。随着阅历的丰厚、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仅能写一手娴熟的师承书法显然是不满足的。由此内心里滋长出一种想从原有书体樊篱中走出来的愿望。这种感受会因无法停止的体验而愈来愈有紧迫感,因为原有的体貌风骨虽依据(符合)了自己的审美追求,但经过不停滞地变化探索,自我对宇宙之道的解读模式也已然成型,并将在不中断的感悟中得以成长、成熟。尔后,原有书风的影子便将在新书风呼之欲出的状态下逐步淡出,最终“我手写我心”,成就自我。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书格的魅力。

书格是人格在艺术上的展现与延伸,也可说是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始终如一地恪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为人之道。以高尚的人格作为艺术完美的铺路石,善于汲取各类艺术之精华加以自养,以先天的气质、性格、才智加以后天的敏学勤奋与学识的蒙养。不管处境如何,客观面对现实,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从困顿中寻找镇定,从变动中发现自我,于法度中抒写天地情怀,从文化书法中找到救赎的力量。师古不泥古,熟记并提炼诸家之技法,融前人风格于自我之性灵,终将“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

上一篇:花香 书香 墨香 下一篇:“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奖揭晓,颁奖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