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之井 第8期

时间:2022-09-10 04:25:33

水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地下水,“凿井而饮,挖穴而居”。在中国井文化里,井还是“黄泉之地”。黄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井者,黄泉之象”

《左传•隐公元年》里记载有2700多年前著名的成语典故“掘地见母”: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有个诸侯国郑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在生庄公时难产,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郑庄公的弟弟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对他百般宠爱,庄公继承王位后,姜氏与段密谋篡位。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叔段的封地京襄城(今荥阳),叔段仓皇外逃至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庄公在怒气之下,把母亲从京城赶到颖地(今登封颍阳)居住,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颖考叔献计,在地下挖掘一口井,直到泉水涌出时,建一地下室,然后把姜氏接来居住。庄公从台阶上一步步下到井水边,最后终于使庄公母子团聚。

古代神话世界以天、地、水(包括地下物,如黄泉)分别代表神、人、鬼3个世界。天神世界和人类世界共为阳界,地下的水世界则是阴界。“井者,黄泉之象,天地之中介。”以井而论,井台是阳间,井底通向黄泉是阴界。古人认为天地玄黄,泉在地下,故称黄泉。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唐卢仝《井请客》:“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在黔桂湘等边远地区,侗族同胞广为流传的叙事琵琶歌《阴阳歌》里,也同样用黄泉井叙说了人间和阴间两个世界的事情。

《阴阳歌》故事中的阴间叫“高胜牙安”,是鬼居住的村寨。侗族多沿河流而居,把河源头一带的村寨称为“高胜”,“牙安”是 “雁鹅”之意。“高胜牙安”的含义为“雁鹅居住的河水源头之地”,是侗族传说中遥远的地方。高胜牙安附近有街道、旅店、货店,鬼有时会到村子里买东西;高胜牙安有口黄泉井,鬼常到黄泉井来挑水。这些鬼心地善良,有常人一样的形貌,在高胜牙安与常人一样的生活着,人鬼间还可以对话。《阴阳歌》以民间艺人弹唱的形式叙说了6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讲述湖南人龙银与团妹相爱,成亲后生有一男一女,一天团妹突然离开丈夫、丢下儿女去了高胜牙安。痴情的龙银苦苦寻找妻子,来到牙安附近的村街,投宿的店家陪他去黄泉井等团妹。团妹到黄泉井挑水时,龙银拖着团妹的手臂叫她回家。团妹说:“哥哥我再也回不去了,下次投胎我们也不用再相爱。”高胜牙安是水之源头的所在,阳界的人去寻亲,要寻到水边的平洲,死去的团妹与丈夫相会也在黄泉井边。

东井西井葬冤魂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自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开始,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七妃子墓是十三陵的陪葬墓,包括东井、西井、万贵妃墓、郑贵妃墓、神宗四妃墓、世宗妃太子墓、世宗三妃墓(即悼陵)。其中东井和西井是朱棣殉葬嫔妃的埋葬地,当地俗称东、西娘娘宫。东井在德陵村和德陵之间,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附属陵,墓前耸立着一块无字碑,碑头有一对凤凰,昭示着墓的主人是女性。西井在定陵的西北面,坐北朝南,规制与东井相同,殿后21米处立无字碑一块,悉如东井之碑,碑高2.10米、宽0.90米、厚0.28米,坟残高约10米、直径25米,现尚存红粉墙绿琉璃瓦的建筑遗址。

《昌平山水记》曰:“宫人从葬之令,至英宗始除。故长陵有东西二井,……会典言长陵十六妃从葬,位号不具。其曰井者,盖不隧道而直下,故谓之井尔。” 梁份在《帝陵图说》中也说:“东井、西井当天寿山正东、正西之地,永乐间所置。取金井之义,下窆穿圹不隧,为成祖十六妃殉葬之所,以次而附也”。

北京以井为墓埋葬宫女的地方并不止这两处,在海淀区青龙桥镇西南部功德寺东北隅,明朝时有东大井和西大井,均系埋葬嫔妃处。因这里坟园的地下玄堂不设墓道,故称为“井”,即墓井。清代形成聚落,沿用明代地名为东大井村和西大井村。民国年间民居增多,逐渐形成两米多宽的小巷,遂名东大井胡同和西大井胡同。

阜成门外“宫人斜”

除了东、西井以外,在北京阜成门外也有葬宫女内官的“井”,叫“宫人斜”。

秦朝时,宫人斜也叫“内人斜”,是咸阳旧城墙内埋葬宫女处。《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咸阳旧墙内谓之内人斜,宫人死者葬之,长二三里,风雨闻歌哭声。”唐雍俗之《宫人斜》诗:“几多红粉委黄泥,野鸟如歌又似啼。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未央栖。”唐杜牧《宫人冢》诗:“尽是离宫院中衣,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死时。”

明朝的“宫人斜”在今西城区阜外北街,慈慧寺西北,又名静乐堂,《明宫史》称净乐堂。明时宫女老病而亡者,“得归葬于父母家”。无亲属者,抬至净乐堂焚化,后将尸灰一起填入枯井。《菊隐纪闻》载:“京城阜成门外五里许有静乐堂,砖嫠二井,屋以塔,南通八尺之门,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宫人有病,非有名称者,例不赐墓,则出之禁城后……礼送之静乐堂,火葬塔中。”直到嘉靖年间,有位贵嫔捐钱买了几亩民地,宫女不愿其尸灰入井的,才得改埋此地中。

遍布全国的义井村

在传统阴阳学理论中,井属阴。《淮南子》载:“阴气极,是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民谚以“九泉之下”寓意人的死亡,人死后就踏上了黄泉之路,井便成为由生通向阴间的时空隧道。所以,我国各地过去有捐资开凿义井,在井栏上刻记铭文用以超度亡魂,期盼故去的亲人早升天界的风俗。

义井是供给大家共同使用的井。义不仅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有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祭祀的意思。我国传统教化,以拿出自己的钱为乡亲立桥梁、修道路、置义井,谓之立功积德方便百姓的善举。义井铭文一般刻有捐钱人、亡人的姓名和置义井的时间。如苏州西泮环巷井栏石刻铭文:“孝夫某为亡妻何氏四乙娘。嘉泰元年正月。”家人捐钱凿义井刻记铭文,除表达对亡人的纪念、超度以外,还包括了替亡人积善立功,期盼死者穿越时空隧道、离开黄泉、早升天界等多层含意。

这种捐资开凿义井的善举,到了宋代更为流行。对一些重要的义井,后人还给筑舍修亭。有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义井,逐渐形成了广泛使用的村名或街巷名。据《太原县志》记载:元代太原有位17岁的少女叫武管婴,公元1236年为躲避战乱随家人藏进山洞,不幸其父被蒙古兵抓住。武管婴挺身而出,要求以身替代。等她父亲逃走后,蒙古兵欲图不轨,她说有许多金帛财物藏在井边待兵士随她到井边掘地时,武管婴趁机投井自尽。村民为了纪念她,便把此井称为义井,该村遂名义井村。

上一篇:碘片该不该服? 下一篇:古代也有“限购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