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阶 第12期

时间:2022-09-10 04:00:49

色阶训练是美术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只有把握好色相递进的变数,才能在色彩搭配上运用自如。如果把美术作品比作音乐的话,色阶的训练就如同音乐家对于音符的掌握一样重要。

一、色相及色阶训练的重要性

人类的感觉器官眼睛所接受到的最丰美的礼物是色彩。在没有任何具体外形框架的条件下,色彩本身就具有说明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对自然界色彩有条件反射,才有从心理层面上对色彩暗示的感觉,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人们从苹果色泽上获得红色代表甜、青色代表酸这样的体验;从树叶的色泽上认定绿色是春天的消息,而金黄色是秋天的象征;从太阳的光感中觉得热烈的象征是红色、金黄色;而从月亮的光感中把浅蓝色看作安静的代表。

由于人类对色彩有如此细腻的感知,奠定了色彩在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色彩就没有绘画这门艺术。而作为最具象的代表一色相就更为重要了,丰富多彩的色相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想像空间,也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要把握好绘画中丰富色彩的准确应用,色相的细腻表达是基础。以红、黄、绿三原色以及加入间色、复色后的24色相都不足以传达我们的感官从大千世界中采集来的色彩信息。拿青藏高原秋天中的一座大山为例,临秋之時千变万化的各色树种,其树叶的色泽深浅,就不是24种色相所能表达的。而这些缤纷的色彩除了色相外,还有彩度和明暗度的不同。因而,我们如果仅仅是机械地把固有的24种常规的色相掌握好,远远不能胜任绘画時传递色彩信息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立足于色相的充分表达,重视加强色阶的练习,提高对色彩的感悟力和将色彩更好地运用于绘画实践的能力。

二、优秀作品对色阶的成功应用

对于初学绘画者来说,必须强化日常基础训练。要克服绘画训练的单调乏味,最可行的一点就是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代表性作品,从他人的绘画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和裨益。优秀绘画作品都很好地应用了色阶渐变的原理,展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阶渐变的过程,也是色相变幻的过程。丰富的色阶变幻构成了各色美术作品的色彩层次感,它使美术作品传递出的信息更加丰满而真实。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例,在父亲那张饱含沧桑的黢黑面容上,正是色阶的变化构成父亲额头深深的皱纹,而色阶加深之最处是父亲充满悲壮的眼窝,色阶渐次递减的亮点是阳光照射下的额头和鼻尖。简单的色彩应用,细致入微的色阶递进和递减,一幅生动的面容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感染力油然而生。再以民间艺术苏绣作品《猫》为例,猫为豹猫,这只白猫用线几十种,而其针法也有四十余种,渐变的针法和深浅不一的白丝线,使其色阶变化十分细腻,若非有色阶训练的功底,刺绣师是很难让一只猫如此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

而就在我们认为只有黑白两色的水墨画中。也蕴藏着色的层次变化,因此才有了“墨分五彩”的说法。以张东林老师的《太行苏醒》一画为例,仅仅是黑白灰三色的色阶变化,就把太行山的威仪厚重,山势的起伏跌宕,山下村庄的淡远都描绘得生动而有层次。尽管美术作品中也有与色阶变化无关的代表,比如凝重的木刻、色彩分明的唐卡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更多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还得依赖于色阶的渐变。实践告诉我们,色阶训练是开启美术世界多元化表现形式的一把钥匙,是提高美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三、色阶训练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绘画中,掌握技巧就等于掌握了开启技艺的钥匙。在色阶训练中,我粗浅地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掌握一定的关于色彩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是有的放矢,而缺少理论支撑的认真只会事倍功半。至少我们要明白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相、彩度、明度。其中,对色相的认知最重要,准确掌握各种色别的名称,并把这些名称与其具体的观感认知相结合。而对彩度的认识,要把握好主观心理量,如把握“含彩量”或“含灰量”的比例分成。在明度方面,要通过色阶的递进关系,让色彩的明亮程度根据需要而有所区别。

2 熟悉24色相的感观差别是色阶训练的基础。要对最基本的24色相有非常清晰的辨别、认知和把握,真正做到成竹在胸。同時,尤其要重视实际练习,准备好调试色阶的各种工具,把24种基本固有颜料调试到合适的干湿浓度,坚持反复运笔,追求色彩的高境界。

3 要有毅力和决心。在色阶训练中,每一个色相的递进,其差别都很细微。有時候单独放置开两个相邻色界的色相,不仔细分辨甚至会觉得两种色相是相同的,这些细微之间的变化考验的就是我们精心、耐心的程度。青少年从事绘画者,往往在这方面有欠缺,他们“动”多于“静”。急功近利者多于慢功出细活。对于色阶训练,必须以毅力控制浮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慢慢地沉静下来,踏踏实实地练习,一步一步地掌握技巧。

经过不懈的努力,色阶训练能帮助我们完成绘画中的微变,而精彩也就展现在这些不经意的微变中。

(作者单位 北京四中)

上一篇:提升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