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洒向最需要的孩子

时间:2022-09-10 02:29:06

摘要: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到了初中阶段这种差异尤为突出。而要改变“学困生”这种相对落后的学习状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习惯 成因分析 方法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三年来,笔者专职从事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通过三年来对312名学习成绩薄弱孩子的长期辅导,笔者发现这部分孩子在学习上主要体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肤浅,模棱两可,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合。在学习习惯上大多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认知能力较差,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自控能力差,有的甚至影响课堂纪律。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在我们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养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初中阶段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我所在的中学是公办、民办共存的办学体制。有两所自己的民办寄宿制小学。小升初学校提前招生,生源相比划片中学要好一些,孩子家庭物质条件都很好。三年我所辅导的312名学生中来自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有183人,占比58.7%。其余的129名学生来自学校周边的小学,占比41.3%。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从小学就被送进了寄宿制学校。家长或许有这样的想法:学校是名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孩子的管理比较到位。小倩是我班里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女孩,在一次课间和她的谈话中,有的孩子跟她开玩笑说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是班里最能哭的孩子,从孩子们的话中我得知,刚上小学的时候,小倩因为想妈妈经常拍着同桌的胳膊说:“我想回家”,同桌也被她的情绪感染开始哭起来。后来班里就有好多的孩子陪着她一起哭。小倩告诉我说,那一年她把所有的眼泪都哭完了,从此以后她再也没哭过,有事也不会跟家长说,觉得自己都能搞定。笔者认为在小学六年这个孩子学习中最关键的时间里,家长的陪伴是必不可缺的。当孩子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当孩子一次次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家长的不管不顾是造成孩子后天学习差距的一个重要影响。

其余的129名学生大部分在小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上了初中之后面对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适应,有时不会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加上个人天赋的差距,导致成绩不理想。小学知识相对单一,高强度的练习,使学生之间差距不大。但上初中后如果自身意志力缺乏,智力水平差,没能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对批评教育无所谓,对考试成绩不关心,就会逐渐沦为“学困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转化学困生时我们也应该找准根源,认真分析,制定不同的对策,对症下药。

二、培养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做法

(一)家校合作,开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定期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家长如何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如何关心孩子的行为表现。让每个家长知晓,学校里毕竟是大锅饭,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在所难免。如果光靠学校里的监督,缺失了家长的配合,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能顺利的养成。同时教师也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要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里谈到:“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决定学生的成长。”“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课堂上,老师对学困生会心的微笑、亲切的点头、关爱的抚摸、赞赏的眼神,都会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育者“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而“抬起头来”的前提是孩子是自信的。多数学困生外表看起来自傲,其实内心很自卑。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课堂上一窍不通,回答问题时常遭到同学们的耻笑,面对作业束手无策,他能怎么办?每个孩子都需要精神寄托,在学习上他们无法得到认可,必然会通过其他的不良行为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不服管和老师对着干的孩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请不要吝啬你的肯定:“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我相信你”。让孩子在你的肯定中“自信”起来。

(四)以学业的进步带动良好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里谈到:“欲转变‘差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课堂是培养学困生获取成就感的最好渠道。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困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前提。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学困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例如,初一的学困生,学习进步的潜力较大,课堂上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题组练习来培养学困生的挑战自我的决心,培养其专注力。

(2)引导学困生在合作中进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的模式,通过合作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入探讨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困生在合作交流中受到感染,获取同伴的直接帮助,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3)给学困生写作业的方法指导

经调查,在我现在所教的两个辅导班42个学生中没有一个能坚持一周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的。他们的理由都是“我不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对学困生“网开一面”,适当降低难度,循序渐进,让他们也有自己会写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解题示范指导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逐步提高学困生的信心。

(4)帮助学困生抓住改错,查清原因

学困生由于其知识断层较多,出错机率相对较高。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错题,帮助其分析出错原因,督促学生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必要时写出改错提示便于复习时给自己警示。并坚持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性格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好习惯伴随每个孩子走向成功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创新教法,让文言文教学课堂彰显时尚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