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10 12:26:07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治疗中,运用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通过随机分组法,将选取的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运用抗凝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通畅改善率却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综合治疗;导管介导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在下肢深静脉中,血液无法正常凝固进而导致血栓,致使管腔出现完全或者部分的阻塞现象,致使血液回流也严重受阻[1]。在DVT的传统治疗中,主要运用药物来实现溶栓和抗凝治疗,但根据临床结果来看,其复发率非常高,故药物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鉴于此,笔者在DVT临床治疗中,运用介入综合治疗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发现不仅效果显著,同时复发率也得到了控制,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4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部接收的DVT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下肢静脉彩超、血浆D-dimer检查以及下肢静脉造影对患者进行确诊;患者中25例为女性,29例为男性,患者年龄26~84岁,中位年龄为(52.45±2.14)岁,病史为1~120 d,中位(6.7±1.2)d;其中5例为周围型DVT,29例为中央型DVT,20例为混合型DVT;17例为亚急性期,33例为急性期,4例为慢性期;按照国际随机字母排列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7例,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本次研究经由医院伦理会审批通过。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曾有肢体肿胀既往史,对其肢体周径进行检查,发现其皮色呈现为潮红色且周径增粗非常明显,同时还存在浅静脉扩张等症状;②采用血浆D-dimer进行检查,其结果呈现为阳性;③下肢CTV、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对患者进行诊断,发现其为中央型、周围型或者混合型DVT;④患者无突发肢体肿胀等症状,故不属于复发型DVT;⑤对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抗凝无禁忌症,且对造影剂无过敏史[2]。

1.3方法 本次研究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治疗,其中对照组单纯运用抗凝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介入综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3.1抗凝治疗针对急性期患者进入医院之后,为了必满出现不稳定性血栓脱落的情况,应要求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对患侧进行制动,采用50%mg MgSO4对患肢进行湿敷,同时将其稍微抬起;若患者出现静脉炎则应当给予其对症处理,同时全程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处理,注意观察凝血时间,并根据观察结果对使用剂量进行调整,确保APTT能够始终控制在正常范围的1.5~2.5倍,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治疗,当华法林达到了标准之后即可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在患者出院之后,针对未采取滤器植入的患者,应叮嘱其保持15d的卧床休息,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其3~6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治疗,而针对行永久性滤器植入的患者,则需要给予其12个月的抗凝治疗,必要情况下可长期给予其抗凝治疗。

1.3.2介入综合治疗 在给予患者抗凝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介入综合治疗,其治疗方法为首先通过下肢静脉造影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在进行导管介导溶栓治疗前,首先将下腔静脉器置入,经足背静脉溶栓以及导管介导溶栓是最主要的两种溶栓途径。在行导管介导溶栓治疗后,应当安排患者接受造影复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是采取进一步的静脉腔内治疗,还是选择终止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2例患者在行导管溶栓治疗后,其效果并不理想,通过造影检查发现,其髂静脉残余狭窄超过了60%,故行支架置入腔内以及髂静脉球囊进行扩张。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后则采用彩超对开通情况进行了解,为了避免出血风险增加,在进行治疗时应当将抗凝暂停,并在完成溶栓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处理,与此同时采用华法林口服治疗。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DVT临床效果对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大腿以及小腿消肿率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静脉通畅改善率却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种不同途径治疗后下肢DVT临床效果对比导管介导溶栓治疗的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以及静脉通畅改善率均较之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更优,P

2.3两组复况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随访,其中观察组27例患者中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为7.41%;而对照组27例患者中,则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8.52%;两组对比存在差异,P

3讨论

DVT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下肢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而血栓脱落也可能致使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症(PTE),给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3]。现目前,在DVT的治疗中主要采用溶栓、抗凝、机械碎栓以及手术取栓等方式进行治疗[4]。在本次研究中,以最低成本、最小创伤为原则,在治疗中采取了经足背静脉溶栓、导管介导溶栓以及球囊扩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措施,综合考虑了患者病情的同时,也使得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复发率的控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介入综合治疗的观察组其静脉通畅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观察组中两种不同的溶栓治疗方式也有不同的效果,但效果均较为显著;且根据随访结果来看,观察组仅2例患者复发。由此可知,在DVT的临床治疗中,通过介入综合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具有优势的治疗方案,进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故介入综合治疗是治疗DVT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现嵩.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当代医学,2010,16(11):142-143.

[2]李燕,周祖刚,张宏坤,等.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9):1164-1165.

[3]印建国,杨军,宁季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6):420-422.

[4]孙玉桂,黄保堂,于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2例综合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5):430-432.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慢性过敏性皮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婴儿肝炎综合征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