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氏摩根菌引起的新生儿脐炎一例

时间:2022-09-09 11:38:35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78-01

新生儿脐炎的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国外文献资料亦如此[1]。2012.8.30我院新生儿科收治一例新生儿脐炎,脐部分泌物培养出摩氏摩根菌,查阅文献比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6天,系G1P1,胎龄39+1周,顺产于我院,出生体重3150g,生后无窒息抢救史,Apgar评分不详,羊水、胎盘、脐带无异常,生后人工喂养,吃奶好,无呕吐,二便正常。按时接种疫苗。父母贵州苗族人,上海打工,身体均健康,否认性病及传染病史,母亲孕中期有一次发热史,体温38℃,持续3天,未治疗自愈,规范产前检查均无异常。

1.2 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 患儿因“发热伴哭吵2天”入院。于生后第4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哭吵,伴发热,体温最高38.6℃。查体:足月儿外貌,神志清,呼吸平稳,哭声响。全身皮肤中度黄染,无皮疹。前囟门平坦,口唇红润,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脐轮红肿,脐窝见黄白色分泌物,无臭味,四肢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BC16*10^9/L,N67%,L25.1%,CRP12.2mg/L。脐部分泌物培养:摩根氏摩根菌生长,血培养:阴性。治疗经过:患儿入院后给予头孢噻肟钠抗感染及脐部护理,照蓝光退黄等治疗,患儿体温于次日下降,入院第4天根据药敏培养结果调整为泰能抗感染3天,脐部红肿消退,分泌物减少,体温平稳,复查血常规正常予出院。

2 细菌学鉴定及药敏试验

2.1采样 用无菌棉签自脐窝根部采取足够的分泌物

2.2 培养方法 将采取的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

2.3 培养结果 培养基上见较小的无色菌落,涂片染色为格兰仕阴性杆菌,再经过生化反应鉴定为摩氏摩根菌。

2.4 药敏试验 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钠、阿莫西林/棒酸均耐药,对头孢吡肟、泰能、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

3 讨论 摩根菌属肠道正常菌群,在周围环境中广泛存在,常见于人、狗及其它哺乳动物的粪便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各种感染[2]。摩根氏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尚无文献报道,该患儿仅出生6天,产后感染的机会少,其母在孕中期有发热史,很有可能是其母孕期感染后导致的胎儿宫内感染。故摩根氏菌引起的新生儿感染应当引起临床妇儿科医师的重视,应大力宣教孕妇产前保健,避免产程延长及胎膜早破,预防该菌引起的新生儿宫内和产时感染。

参考文献

[1] Sawardekar KP. Changing spectrum of neonatal omphalitis.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1):23-26

[2] 俞树桑,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97

上一篇:浅谈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护理 下一篇: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