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素养培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09 11:18:13

关于语文素养培育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要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它决定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实现二者的统一,我们必须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回归。

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精神素养。知识素养包括对语文字、词、句、篇的积累和识字写字能力,还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知识视野和知识整合;能力素养包括语感、阅读能力、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人文精神素养包括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品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意味着不能偏废,追求和谐发展。因此,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必须从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新的活性知识观,由知识向能力生成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书本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知识;语文课就是训练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课。其实,语文课程知识是主观性的(个性化),语文能力也是个性化的;语文课程知识具有非重复性特征,语文能力同样具有非重复的情境再造性;语文课程知识是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的综合,而且意会知识是其主导形态;由此形成的语文能力也是有语文应用技能和语文人文能力(即智慧)之别,并且其人文能力是其应用技能的主导形态。语文课程知识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建立活性的知识观:首先,许多文本所要学习和理解的都不是言传知识,而是意会知识,都是需要唤醒个人经验、体验、性情、人格、理想才能悟其三味的缄默的知识;其次,语文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关于文化精神、人文精神课,以及关于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的课;其三,在新课标体系中,知识不是静态的、定型的、不变的,而是充满活性的、期待的和变化的。由此,建立活性知识观的过程就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二、构建全新的教学过程观,让能力在过程中逐渐提升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单纯的文本知识,更是汉语语言文化(思想、精神、情感、智慧、方法);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和建构知识。因此,新的教学过程观要求:首先,对知识的个性化和人格化加以运用和建构;其次,在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视野的开拓中,传承汉语语言文化思想、精神、情感、智慧、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造革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展开自我精神生活的建构生成。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如一位教师执教《捕蝶者》时,让学生分别从题目、细节描写以及叙述视角入手,深层理解“捕蝶者”的特点以及文字背后承载的作者对“捕蝶者”的价值判断;最后师生一起化身为诗人的同伴――蝴蝶,来与捕蝶者进行一场关于“尊重生命”的对话。整节课不仅是追求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的过程,而且是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追求在学习中自我精神成长,在追求自我精神成长中展开人生、生活的过程。

三、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使个性在课堂上全面彰显

语文教育的时代性目标与终极目的决定了高中语文课本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做一个健康的成人,就是要将生存教育、存在教育、生命教育落实到高中语文课程中来,就是要在课本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即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健康的态度、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多元开放的价值观。要达成这一目标,离不开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追求自我成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更要求我们关注课堂的预设生成性。我们要在充分研究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预设,以保证动态生成的方向性和成效性。在这一过程当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一起。一位教师在执教筱敏的《捕蝶者》时,通过展示图片与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导入,以此诱导学生“有生命的蝴蝶才是美的”。可是一位学生却认为:被制成标本的死寂的蝴蝶才是美丽的。这一“突发”生成的回答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之外,该教师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显然,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契机被扼杀了。而笔者在对《丑小鸭》一文进行预设时,就考虑到了丑小鸭精神的现代意义。果然,课堂上一位学生就以“丑小鸭的精神是一种落后、麻木、病态的精神”为由而完全否定了丑小鸭的精神。当时我马上捉住这个动态生成的瞬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什么才是健康积极的精神?”学生很感兴趣,气氛热烈,课堂上新的生成点也不断涌现。通过这节课,学生对丑小鸭的精神有了辩证而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精心预设,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善待每一个生成点,并及时判断生成扩大的必要性和利用价值,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处理得有理、有节、更有效,让学生主动追求健康的态度、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多元开放的价值观。

一言以蔽之,紧紧抓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用这一特性指导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将其在教学过程及细节中实现,才能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既能提高学生技能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课程,实现其学科的固有价值。

上一篇:《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谈“二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