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粳4227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09 11:15:21

扬粳4227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扬粳4227系江苏里下河农科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根据近4年来该品种在沿江高产稻区示范种植情况,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扬粳422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34-01

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0%和总产量的60%,全省80%的城乡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品种布局的多样性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稻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江苏省早熟晚粳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江、太湖的中部和北部稻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年种植面积达66.67万hm2,约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30%。江苏省水稻产量出现多年徘徊,新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攀升,尤其是早熟晚粳的产量增长更为突出。

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扬粳4227产量高、抗穗颈瘟、高抗条纹叶枯病、抗倒性强,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1]。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苏审稻200912),并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09—2013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之一,2013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为做好扬粳4227的推广应用,现将扬粳4227的主要特征特性和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适宜密度、施肥量及肥料运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扬粳4227属早熟晚粳水稻品种,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有效穗数303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24.8粒,结实率91.0%,千粒重27.2 g。株高100~103 cm,全生育期157~159 d,较武运粳7号早熟1~2 d[2-3]。

1.2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年的平均产量为9 246.3 kg/hm2,较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5.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517.5 kg/hm2,较对照武粳7号增产15.0%。2011年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示范方8.33 hm2,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产量11 902.5 kg/hm2,2012年在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示范方10.6 hm2,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产量12 378.0 kg/hm2, 2013年2月5日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

1.3 品质抗性

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07年检测,糙米率83.3%,整精米率67.4%,长/宽比1.9,垩白粒率7.0%,垩白度0.4%,胶稠度86.0 mm,直链淀粉含量15.8%,透明度1级,蛋白质含量8.1%,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群众反映适口性极佳。江苏省种子站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保所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统一进行抗性进行鉴定,3年抗性鉴定结果为:扬粳4227对白叶枯病Ks-6-6、浙173、Pxo-79、Js-49菌株抗性均为1~5级,平均3.2级,表现为中抗;对苗期稻瘟病除一年ZE3生理小种抗性为3级外,其他生理小种均表现为0级,表现高抗;稻颈瘟抗性为2级,表现中抗;高抗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大面积生产种植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和苗期稻瘟病,稻颈瘟抗性中等,高抗条纹叶枯病,对生产新出现的黑条矮缩病抗性表现最好[4]。

2 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2007年、2008年扬州、泰州、无锡和上海等地区示范结果,扬粳4227具有分糵力强、结实率高、千粒重高、耐肥抗倒、抗粳稻主要病害、品质优等特点,扬粳4227能适应育秧手栽、抛秧、机插和直播稻等多种种植方式,并多能获得较高产量。在高产栽培策略上强调在适宜有效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达到单位面积高产最佳颖花量,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扬粳4227培育人工移栽稻和抛秧稻、机插稻壮秧,插足基本苗,确立合理肥料运筹及水浆管理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是大面积生产高产栽培的技术关键。

2.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稻区,水稻播种期由北向南呈现推迟的趋势。北面沿江稻区宜在5月10—20日,苏南稻区宜在5月15—25日。大田用种量60~75 kg/hm2。旱育秧田播种量900~1 200 kg/hm2,湿润秧田播量300~375 kg/hm2,秧龄在30~35 d,秧苗单株带蘖1.5个以上;抛秧、机插秧每盘播芽种相当于干种子110~120 g,确保每盘播芽种3 500~4 000粒,成苗4.50万~5.25万株/hm2,秧龄在18~20 d。

2.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在秸秆还田4 500~6 000 kg/hm2的基础上,施有机肥于地表,耕翻晒垡,上水后施无机肥旋耕整平,田面高低相差不超过3 cm。育苗移栽稻栽插27万~30万穴/hm2,做到浅栽匀栽,抛秧稻抛600盘/hm2,基本苗90万~120万根/hm2;扬粳4227分蘖性强,合理基本苗,容易形成高产群体结构。

2.3 科学用肥,合理运筹

施肥总量一般为纯氮(N)270~300 kg/hm2、磷(P2O5)135~150 kg/hm2、钾(K2O)135~150 kg/hm2。纯氮肥料基肥、分蘖肥(含平衡肥)、促花肥及保花肥的用量比例为5∶2∶2∶1[5],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1/2作基肥1/2作穗肥施用。分蘖肥于栽后5~7 d施用;平衡肥根据苗情适量施用;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3.0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1.2叶施用。

2.4 科学水浆管理,合理调控群体

移植时水层深度2~3 cm,返青活棵期3~4 cm,麦秸还田的在移植后2~3 d脱水落干2~3 d再复水施用除草剂;分蘖期灌薄水层,视苗情、土质经常露田;当茎蘖数达到穗数苗90% 时开始搁田,至叶龄余数3.0叶时多次轻搁,达到田面沉实,叶姿上举,高峰苗数450万根/hm2以内;幼穗分化期间隙灌溉,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保持田面湿润。收获前7 d断水。

2.5 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病虫害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前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纹枯病防治在最高茎蘖苗期株发病率在15%~20%时用井冈霉素对稻株下部喷雾防治;稻曲病防治在孕穗中、后期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对穗部喷雾防治,兼治纹枯病;稻瘟病防治用三环唑在始穗期稻叶初见少量病斑时(株发病率3%~7%)对穗部喷雾防治。

3 参考文献

[1] 王宝金,朱春文,吴爱国.扬粳4227水稻机插高产群体调控指标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87-88.

[2] 王宝和,戴正元,赵步洪,等.早熟晚粳稻扬粳42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学报,2009(4):117-118.

[3] 刘晓斌,朱兆兵.扬粳42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9(5):8.

[4] 王宝和,戴正元,季红娟,等.早熟晚粳扬粳4227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32(2):53-56.

[5] 叶永印,张时龙.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366-368.

上一篇:滦南县优质水稻综合增产配套栽培技术 下一篇: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24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