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瑟瑟总相忆

时间:2022-09-09 11:08:40

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伯父是爸爸的堂哥,他曾经有过一个亲哥哥。他哥哥九岁那年得了病,因为家里穷,没钱看医生,他妈妈到处寻求土方子。那时的伯父还只是个孩子,总是拿着自制的弹弓躲在草丛里射麻雀,爬到树上找那些知了蜕下的壳,说是给他哥哥做药引子。那段时间,伯父的家里总弥漫着一种苦涩的味道,像是下过一场黄连雨,湿漉漉的气息涌进那座矮小的土房子,再也不肯离去。

终于有一天,伯父再也不用爬树找知了壳了,长满青苔的小屋从此变得更加沉寂。多年以后,伯父总是会想起那个夜晚。天完全黑了下来,村里有的人家点起了煤油灯。伯父跟在他妈妈后面,幽灵一般地从村里往郊外走。他妈妈一路撒着米粒儿,一路拖着长调喊着他哥哥的名字,呼唤着魂魄的归来。那颤抖的声音飘散到空中,仿佛又被无数的幽灵给接住,将它们重又抛掷回来,跳跃在他们周围,时不时撞击伯父一下,引起他一阵阵的颤栗。那一晚所有的星星都睡着了,黑色重重叠叠,无穷无尽;树枝晃动得孤苦而又无奈,空落下一地飘飘忽忽的影子。

时间带走了许多东西,也使许多人变得成熟。伯父跟大多数农村人一样,日子过得平静而艰难。婶婶是一位贤良温和、通情达理的农村妇女。他们的爱情没有华而不实的词藻,也没有花前月下的誓言。他们只是两株挨在一起,长在门前篱笆上的小草,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搀扶,共同承担着外界加在自己身上的重担;只是在劳动以及饥寒疾病时用关切的眼神传达着爱的搏动。

爸爸是独子,十几岁时在生产队因过度劳累而吐血晕倒,身子骨一直很弱。爷爷和奶奶去世得早,伯父就主动担当起做兄长的责任。他常常到我家里,看看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地方,挑水、割草、锄地,总是不肯闲着。为此,爸妈心里很过意不去,劝过很多回,可伯父依然一如既往地抢着帮忙。他常说:“都是自己人,谁做都一样,再说这点事儿算不了什么。”他就像一只勤劳的燕子,奔波于两家之间,在砌窝的同时,还不忘给别的巢搭上几块泥。农忙的时候,家里缺少劳力,伯父忙完自己田园里的庄稼,又到我家来帮忙收割稻谷,常常疲惫不堪,但他从不在爸妈面前表露出半点倦意。忙完了,就和爸爸拉家常。谈到肥料的涨价、粮食的贱卖,爸爸叹气说:“农民的日子难过呀!”伯父也点点头说:“是难过。”稍后又加上一句:“坚持一下,苦日子总会到头的。”他虽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苦日子才能到头,但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可是他终究没有等到。

伯父很喜欢孩子,他有三个女儿。小时候爸妈对我们很严厉,给人一种敬畏感。伯父却和蔼可亲,他总是笑呵呵地用宽大的手掌抱起我,讲一些乡下流传的小故事;或是牵着我的手,到供销社去买些糖糊的小面人;或是静静地坐在书桌旁,看着我写作业。伯父总是鼓励我要好好念书,将来走出大山,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我知道伯父其实也想去外面闯荡,只是他已深深扎根于这片黑土地,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有他爱的结晶,也有他朴素的希望,他舍不得离开。

岁月从暮春走到了老秋,又从老秋转到了暮春。伯父也像那秋风中摇曳的枯叶,走过了春的绚烂,经受了夏的炙烤,大半辈子的艰辛都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额前。虽然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很有规律,但过度的操劳给他留下了许多病根。伯父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终不能再去田间劳作,只好呆在家里。偶尔拄着拐杖出来晒晒太阳,看看拴在院子里的牛羊,跟来往的人搭搭话。有时候,他几个已经成家的女儿会相约来看他,这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欢听她们谈论自家的琐事,听外孙们姥爷长姥爷短地叫,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尽管那时,他已经很少下床,说话也有些吃力了。

大一那年寒假我回到家里,突然听到伯父去世的消息,如同挨了一棒,脑子里一片空白,僵立在那里,久久回不了神。我的心像被无数的指甲给揪住,那种疼痛从心底汩汩地涌流出来,一直漫延至全身。而那时,伯父已经去世一个多月了。以后的日子里大家都避免提起他,仿佛那是一个悲伤的触点,一碰到就会引起许多感伤。只是弟弟在门板后面写的“永远怀念我的伯父”那几个歪歪斜斜的粉笔字,默默地向人们陈述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每每眼神与之相遇,总会勾起无限哀伤。

参加工作的前一天,我去看望婶婶,不经意间谈起了伯父。伯父身患多种疾病,却只治疗了一段日子,就再也不肯去医院了。他拒绝吃药,把婶婶请来的医生关在门外。他明白自己的病情,只是担心如果把仅有的一点积蓄都花在了自己身上,以后留下婶婶一个人孤苦无依,那日子该怎么过下去呢?有一天深夜,他偷偷地喝下了大半瓶农药,从此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窗外的黄叶载着悲愁,一片片地飘落。伯父离开我们也有几年了,几年来难以说尽缠绕在心头的怀念,只是希望伯父能够安息。

[写作指要]

“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种含义。写记叙文强调写出真情实感,说真话,抒真情,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反对粉饰拔高,平实质朴中自能见真意;写议论文则应扣住材料,从“真实”(与“假”“伪”相对)的含义上立论行文。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中学教师)

上一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与备考 下一篇:原创古代诗歌鉴赏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