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09 10:59:0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来实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文章分析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科研选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推广机制、推广模式等角度探讨并提出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实现的。当然,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而我国仅为30%-40%,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应用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薄弱

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和对科技的认知与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传统的生产习惯在农民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使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信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2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物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益,实现中间传递任务的便是农业科技推广。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广人员的考核机制、推广工作待遇与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脱节,使一大部分生产中急需的科技成果虽已研究完成,却因体制障碍而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科研成果的流通十分艰难。

1.3 农业科研选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农业科研立项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在科研立项时只考虑项目能否研究完成并顺利结题,而对于成果完成后能否顺利推广转化等因素考虑的较少。二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获得立项,过于贪大,造成项目无法完成, 或者取得的成果难以适应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生产需求。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而游离于生产之外。

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引导农业科研选题源自农业生产

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科研选题抓起,确保应用研究选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确定研究开发项目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使研究成果从研究开始就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科研人员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生产需求,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过程就考虑到了课题应用”的意识,使研究成果易于转化。同时,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农业科研选题逐步实现“市场化”。这样在立项之初,农业科技成果就会适应客观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统一。

2.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的教育和培训

科技培训是提高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科技素质的重要形式。重点要放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的培训,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任职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训,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分析、运用、应对新技术的能力。各级农业教育机构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技,变被动接受科技为自觉采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2.3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改革评聘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和工资政策,改善基层推广工作条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大力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立多元化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协调发展新体制。

2.4 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4.1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产业,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围绕产业链条集成、熟化、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工作。也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的“集散地”。

2.4.2 项目带动模式 以各种科研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引导应用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把人才、技术和资金集聚到农业生产一线,带动农民或企业积极参与,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吸纳农民或企业的建议,一方面保证了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更易于农民或企业掌握技术,易于接受和应用。

2.4.3 农业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和转让模式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拥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合作开发、技术入股或转让的模式在农业企业进行转化,实行有偿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但要求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投产过程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可获取部分服务收入。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必要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符合当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4.

[2] 黄西川,霍丹.科技人员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6):87-92.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3-3674.

[4] 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83-88.

[5] 王天生,王瑶.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39-41.

作者简介:李承实(1961-),女,吉林延吉人,本科学历,延边大学科研处科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通讯作者:夏广军(1973-),男,吉林通榆人,硕士,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上一篇:草果,元江县山区农家经济发展的捷径 下一篇: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中常见影响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