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9 09:51:35

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水平,旨在发现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特点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两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081-03

在心理学上,由于对“幸福”的界定采用个体自我评价的角度,而幸福感概念的本身就是自身对幸福状态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在心理学领域,“幸福感”与“幸福”的概念一致。即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对象为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调查从2009年6月12日开始到2009年7月12日结束同一问卷的分组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高职汉班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其中男230人,女148人,回收率94.5%:高职民班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其中男206人,女164人,回收率92.5%。所有受试者年龄均在19-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情况调查表

收集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资料。

1.2.1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就越高。本量表前18项的平均得分在男性为75分,在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是15和18分)。本次问卷采用了前18题。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法

使用基本情况调查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编《职业院校学生恋爱状况调查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得到本研究的数据。

1.3.2 深入访谈法

通过与高职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已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分析,为问卷的研究结果提供佐证材料。

1.3.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t检验、X2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研究过程

2.1 汉族和维族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比较对高职汉族和维族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维族学生总体幸福感略低于汉族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汉族和维族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职汉族和维族男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平均分为74.42和74.20,均未达到平均值(75分),说明主观幸福感不强。将高职汉族男学生和维族男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及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汉族男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t=-2.163,p

2.3 汉族和维族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高职汉族和维族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平均分

3 结论与对策分析

3.1 结论

3.1.1 对不同年级汉族和维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为71.01和73.45。说明总体主观幸福感也不高。将高职汉族女学生和维族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及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汉族女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t=-1.342,p

4 不同年级汉族和维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对不同年级汉族和维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低,二年级的较高。(结果如表4)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低,二年级的较高,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造成主观幸福感较低,而三年级学生因为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造成主观幸福感较低。

3.1.2 维族学生总体幸福感略低于汉族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精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

3.2 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特点,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之能够身心全面发展,根据本研究的结论,针对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3.2.1 开展幸福观教育。端正恋爱态度。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经常开展以“幸福是什么”、“我的幸福人生”、“我的幸福家庭”等为主题的班会或研讨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的感觉。

3.2.2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活动,获得社会支持。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社会支持,培养自信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使得每一个学生得到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

3.2.3 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除了经济上的,更应该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和疏导,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积极的拼搏,在为改变家庭的状况中体味幸福和满足。家长、老师在关心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遇事多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多给予理解,引导,少批评。在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3.2.4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民族情感的融合。

可以根据历史上的“和亲”的典故,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知道民族之间的通婚是有历史渊源的,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恋爱、婚姻是很正常的,而且有很多幸福的案例,从而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情感的融合。

总之,宗教文化、性别和地域经济对两族学生个性存在较显著的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它不单纯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人格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情感融合的问题,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强制办法来禁止,还应该运用心理学方法引导教育他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维族学生的个性培养应针对性别、宗教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管理教育,使维族与汉族学生一样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肺结核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下一篇:输液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