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9-09 09:45:52

略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而且要善于整合知识,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高素质的人才,要求高校必须加快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先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

一、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性

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持续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离开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已被纳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各个创新体系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认为,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得出的论断。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这是由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病。由上观之,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创造性培养不够重视的必然对策。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性

第一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革新。这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在国家的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或者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的时候,高等学校应适应变革,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规格、制定其培养方案、选择其培养途径。

第二是专业设置的革新。这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包括类型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反馈给社会,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太符合时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时候,学校应当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三是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的革新。这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用原先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当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三、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拓宽专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

二是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五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统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四、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而服务社会的功能又由以前的间接功能变为直接功能。通过人的培养,由人服务于社会,这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只是间接功能。直接功能是高等学校现有的资源,包括知识、技术、科研成果,跳过这个培养人的中介直接和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变成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的重要资源。这是高等教育现展出现的一个新功能。正是由于这个功能的发展才形成了现在大学的新的理念,才形成了现代大学的齐全的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根据这个新理念,我们才能思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我们要以此来构筑现代大学的新理念,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反过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高校对人才输出的规格也将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样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无论是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对人才的渴求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要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教育质量,主动地迎接挑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要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基本关系出发,吸收先进的办学制度和经验,构筑政府、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权益关系和管理关系,从而确立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创新、传承文化还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样,其底层和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和时代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比,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然没有跟上步伐。要使大学能够真正承担起创造新文化基地的重任,从现在起就要加快把大学校园建设成适宜人才成长、有利于民族发展、有助于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德彪.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12.

[2]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3]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科学研究,2001.2.

[4]陈立风.论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上一篇: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的缺乏谈课程设置 下一篇: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