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时间:2022-09-09 08:34:24

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名家佳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选自吴敬梓《范进中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选自朱自清《背影》)

借鉴点

中学生写作文,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做不到具体生动。有的同学叙事的框架很好,却很难打动人,难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真实细腻、饱含真情的描写。

作文要写得好,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正如富兰克林说的“空袋子难以直立”一样。写作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还是语文课本。

细细揣摩以上从课文中截取的大师名篇,大师们运用生动细致的文字,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富有特性的动作进行描写,让读者形象地感知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思想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高明之处。

借鉴点一 分解动作,细致描摹

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写在冬天的百草园的趣事――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借鉴点二 精选动词,突出特点

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鲜明个性以及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这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所以要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动作来描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范进中举》的这个精彩片段中,胡屠户为因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女婿治疯,打了他一个嘴巴,那细微的动作“颤”,将此时胡屠户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借鉴点三 选择场景,刻画性格

把人物的动作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刻画,这些特有的动作能生动形象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性格。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再现了作者朱自清当年和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他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就这么平平常常的几个动词,使那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里蕴含着深沉的舐犊之情,特别有感染力。读到这里,我们心里自然会升腾起一股暖意,对长辈的疼惜之情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要描写好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形形的人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反复观察。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且不重复。另外,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它常常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和外貌描写结合起来,丰富人物性格。

平凡的动作、平凡的情景,经过大师之手就变得不同凡响、感人至深了。我们也可以这样,只要常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也能和大师们一样练成金手指。

快乐仿写

大清早,他的梦境被单调的闹铃声打断。他使劲睁开惺忪的睡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仿佛还在回味那个奇妙的梦。一会儿,他回过了神儿,眨眨眼睛,翻个身,从软绵绵的床上爬了起来。他举起被空调的习习凉风吹得有些僵硬的胳膊,不爽地叫一声,伸了个懒腰,便拖着无力的双腿走出冰冰凉的卧室,完全忽视了空调的存在。洗漱过后,他晃晃悠悠地走进餐厅,用疲惫的目光扫视着,果然连个人影都没看到。他只好从餐桌上胡乱抓起一块面包,塞进鼓鼓的书包里,慢悠悠地往门口晃去。他从鞋柜里拿出一双脏兮兮的运动鞋,鞋带都没解就把脚塞了进去。他使劲一推门把手,它便听话地打开了。刚把右脚踏出门,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公交卡还在书桌上呢。他又不得不匆匆脱下鞋,只穿着一双袜子就不耐烦地进入书房,抓起那根醒目的蓝绳子就往外走。无意问看了一眼手表,还剩十分钟就要上课了!他猛地拍了下头,顿时像服了兴奋剂似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楼下跑去……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陈昌和《早起》)

这时,从门外闪入一位同学,迈着大步慌慌张张地跑进教室,路过一张课桌时,还绊了个踉跄。他大吼一声:“老师来啦!”只见教室里,原本七零八落的小圈子,迅速分散开。不管胖的瘦的,跑得快的还是慢的,都不假思索地把跑步水平发挥到极致。我快速转身,一屁股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心有余悸地嘘了口气。你看那位胖胖的男生,回头瞥了一眼教室的前门,立马从身边的椅子上跨过去,一屁股坐下来,随手拿起一支笔,埋头看着摊在桌上的书本,两秒钟后,他偷偷抬起头斜睨了一眼刚走进来的老师,又迅速低下头。再看班里那位脚骨骨折的同学,听到老师要来的消息,从同学的桌子上迅速滑下来,用一只脚,一蹦一蹦地朝自己的座位冲去,同时他的手也一上一下奋力摆动着为脚发着力。可有点儿远,要跳过不少椅子才能到达他的位置,大家的目光一直紧张地盯着他。老师进来时,他才跳了一半路程,但他坚持着,终于努力跳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大家也跟着松了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哄堂大笑。看到这情形,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教师点评

作者构思巧妙,善于选点展开,虽然只写了一件事,但读来并不觉得内容单薄,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另外,文章开头很有特点,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留下深刻印象。主体部分动作描写更凸显了人物性格,文章前后连贯,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虽平凡,却真挚感人。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欲语还休的感觉,耐人寻味。(徐铭华)

父爱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张舟

父爱如山,刚毅而坚强;却又似茶,深沉而热烈。

――题记

在你的童年,或许没有对父亲的太多回忆,因为父亲总是默默无闻的,虽然就在眼前,你却无法感知他对你的爱。

掐灭一缕白烟

童年印象中的父亲是一个爱抽烟的人,似乎整天都处在“云雾缭绕”的状态,每天烟不离手,好在那时的我住在奶奶家。慢慢地,我长大了,要搬回去和父母一起住。

父亲点燃一支烟,一缕白烟袅袅升起,在空气中慢慢散开。烟味很快充满了整个客厅,我抬起埋在书里的头,轻轻咳了几声。声音很轻微。可父亲好像很敏感,马上掐灭了香烟,还用手在空中扇了扇,对我抱歉一笑。这一瞬间已成为永恒,心中有份感动在跳跃,试问父爱何在,尽在这悄悄的一掐中。

双手轻轻托起

那时我学游泳。刚开始对水有恐惧心理,不敢下水。父亲声色俱厉地让我下来,我有些委屈。我换气还不熟练,眼看就要沉下去了,突然一双有力的手臂将我紧紧抱住,轻轻托起,我才感觉踏实,忽然,那双大手很快缩了回去。轻轻一托一放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不断向前。试问父爱何在,尽在轻轻一托间。

离别转身回眸

“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这是出门前父亲的叮嘱。在我眼中,父亲总是这样,对我要求不断。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他每走一步,失望就在我心头增加一分。突然,他停住了,在街角,他停住了,回过头静静注视着我,与我的视线在空中相遇。他冲我招招手,又转身默默离开。在风中,我看到一根根白发在黑头发里忽隐忽现。望着父亲已不再年轻的身影,眼底有些湿润。那次回头,在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试问父爱何在,尽在默默回首中。

父爱如此,你一定感受到了。

教师点评

“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老舍)写父爱,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动作,“掐灭一缕白烟”、“双手轻轻托起”、“离别转身回眸”,从不同侧面串联起父亲对儿子的深情,点到为止,虽不展开,却颇具冲击力,有以一当十的效果。从“掐”“扇”“抱”“托”“缩”“停”“回头”中可以品味出父爱的深沉博大与无微不至,蕴含无限深情。几个简单的动词,透露着沉甸甸的分量,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徐铭华)

传递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江宛婴

到了灵岩山脚下,顿感闷热。向前看去,黑压压的一片――人太多了。

好不容易抵达山顶,已是中午,便踏进面馆。

真是人满为患――两条长龙般的队伍从点餐口竟一直排到了大门口。尽管在山顶,且几台电风扇一直努力工作着,但面馆里的温度比外头还要高很多。排队的人们不停地改变着站立的姿势,疲惫不堪的眼神透露着不耐烦,但闻到面的香味儿后,似乎还振作些。我找到了空位,迅速坐下吃了起来。埋头吃面间抬起头扫视整个面馆,不禁钦佩起正在火炉旁挥汗如雨的师傅们与往来穿梭不停收拾着餐桌的阿姨们。他们忙得过来吗?这样担心着,我又低下头,夹起最后几根面条,一口气全送进嘴里。我有点儿渴,将碗缓缓前倾,把剩下的汤水喝尽,将碗筷端正地摆好,正要离开。

忽然,一位身穿绿色衣服的女孩快步向我走来。她扎着乌黑的马尾,白净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双臂的袖套、身前的围裙上也没有多少污渍……她不像是在这里工作的服务员啊?只见她熟练地将桌上大小不一的碗由大到小摞起来,十分小心但又快速地将剩下的汤汁集中到一个大碗里,左手仔细地将散乱的筷子紧紧抓在一起,那块还算干净的抹布传递到右手,右手在接过来的同时将抹布翻折到较干净的一面,最后将桌子擦干净。整套动作熟练利落。当她抬头擦汗时,我惊讶地发现:是一个只比我大两三岁、初中学生模样的女孩!我明白了,她是义工。

见我已经吃完,她快步向我走来:“请问,你吃完了吗?”见这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用这么恭敬的口吻跟我说话,我有些不知所措:“嗯……那个……是,吃完了!”“好,那我收走了。来,拿好了。”说着,她转过身去,把碗交给了另一位伙伴。我这才发现她身后还有一位比我更小的女孩!我刚才居然没有发现她。她的手中已捧着四五个碗了。

她们没有休息,又走向另一个桌子。

忽然,我眼前出现了一位背着紫色背包的女士,手中也握着一块洁白的抹布,为大家擦去桌上的汤汁。

越来越多的义工们站了起来。

很明显,这些义工中绝大部分都是刚刚坐在这儿吃饭的。是她们,刚才那两位女孩,感动了大家。于是我和游客们纷纷站起来,加入“义工”的行列……

我顿感温暖――为他人着想,这份爱心默默传递着,没有中断……

教师点评

善意的传递,爱心的延续,原来只通过一个小小的行动即可体现。禅院的素面馆里发生的小片断,传达的是以小善成全大爱的主题。其中描写“小义工”麻利地收拾碗筷这部分十分精彩,连续使用“摞”、“抓”、“翻折”、“擦”、“捧”等动词,可见小作者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语言表现力。(徐铭华)

“菜鸟”英雄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初一 华雪纯

他是一个“菜鸟”,但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赛前

“嘿,哥们儿,给我看看冬季三项的比赛名单!”他边赶着作业边将名单从课桌抽屉里抽出来递给那个男生。

“唉,怎么会有我的名字?我才不跳什么‘双飞’呢!”男生愤怒地把他手中的笔抽走,气哼哼地吼着。

上一篇:基于EDEM物料转载系统模拟与优化 下一篇:走进心里,才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