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之间 2期

时间:2022-09-09 08:27:23

看钱君先生刻款是一种艺术享受,无论是一面还是多面的款,先生总是成竹在胸,落刀成文,石屑飞落,一气呵成。虽说印章的书法再现能力有限,无法企及书法用笔墨在纸上的多姿多彩的变化,但见钱先生那刀与石的交织,如同雕型般的舞蹈,将长期的艺术积累与触发灵感的偶然因素,做到刹那间的永恒。此景此情至今记忆犹新。

提起钱君先生,人们并不陌生,他不仅是身兼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大家,他还是出版界的前辈、文坛的老将,早年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从印谱玩到五线谱的世上少见,但追根寻源,就不奇怪了,钱先生的老师是丰子恺,丰子恺的老师是弘一法师,一脉相承都是艺兼众美的艺术大师。

钱先生别的艺术样式是有意栽花花已发,而边款的创造乃无心插柳柳成荫。相对来说,大家容易忽视钱先生篆刻的“副产品”边款,这个如同国画中的题款“小品”,却被先生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再现而精彩纷呈小中见大。还如词是诗之余,曲是词之余,又是各自独立的文学形式一样,边款实为印之余。她温润如和田玉,虽非昆仑山,但具独特之魅力。这数行短文,更需胆大识商,底子扎实。文学的驾驭能力,用刀的精准、爽快,方能去芜存菁,溢出印、书外的才华。

细观钱先生的作品,这些气韵生动的意法、流畅的线条、爽辣的用刀、正草篆隶、分朱布白,先生都信手拈来,而不故弄玄虚。由于石上行刀比纸上驰笔的阻力大得多,冲破阻力便是另一种美的诞生,边款中的草书酣畅奔腾,隶书灵逸飞动、篆文清倩圆熟、楷书古朴浑厚,这些都在钱先生的作品中得以呈现。

陈茗屋先生是钱君的学生,同时又是我的老师。他的印宗秦汉,对赵之谦、吴之、黄牧甫极有研究。他的印章,从选句、用字、结体、刀法都另有一功,语文老师的功底足见国学基础的扎实,所写文章及款识既流畅又有内涵,这在同道中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印风“朴素”又“平淡”,但在这看似平淡的作品中,蕴藏着奇崛、个性和艺术。“简洁即高级”,这是陈老师的朋友张祥宇先生常说的话,这点大家可以从作品中领悟。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青年宫的篆刻班师从了陈茗屋老师,我等小青年得益于陈茗屋系统的篆刻理论课,在那资料严重缺乏的年代,从文字的演变到流派的形成,及篆法、章法、刀法等,陈茗屋老师样样都有详细的解说,那个年代能有如此系统的学习是难能可贵的。之后,那本课堂笔记亦成了我讲课的范本,陈老师的书斋,成了我等年轻人星期天上午必到之地。鸡血、田黄是在那里认识的,名家印谱是在那里观赏的,钱君老先生的趣事是在那里听说的。同时陈老师还带我拜访了陈巨来、叶露园等老先生,当面请教,受益良多。

上一篇:杰克的梦想 下一篇:失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