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9 08:00:47

以课例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模式研究

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判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那么教师也应该拥有课例。所谓教学课例,是教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般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于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中的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式较易被教师接受,是一种有效的、常态化的研究方式。

几年来,上海市高桥一东陆学校聚焦课堂,坚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备课模式的研究,即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课例,教师间开展小组合作。这个课例可以是一篇课文,也可以是一个单元,针对这个课例,小组成员先个人分别写出简单教案,对“教”与“学”进行初步构思,力求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出组内研究专题:之后交流各自设计思路,形成一个核心教案;最后,组员轮流上课,并对每堂课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写出改进的方案,从而在行动反思中实现连环跟进。

以数学教研组的《平行线的性质》集体备课为例,教师围绕本组“从作业入手了解学情,关注学生学的活动”的研究专题,集体备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轮备课,主要内容是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备课时教师们针对如何了解学情展开讨论。以往教师靠自己的经验,靠对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情,但是这种做法过于主观、片面。如何能客观、准确地了解学情呢?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提出可以设计“学情调查单”,通过问卷来了解学情。接下来老师们围绕这节课的学情调查单应该设计哪些问题又展开讨论,希望借此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关于平行线的知识。但是两周后要上的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的综合运用,学情又会发生变化,失去了时效性的学情调查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降低了了解学情的意义,这又该怎么解决?带着这样的困惑,老师们进行了第二轮尝试。

第二轮备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再完成学情调查单,这种做法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已有知识和课本上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没有预习习惯,不会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不会预习,只是浏览教科书而己;还有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好的同学不认真预习,这样了解到的学情不够客观、科学。

第三轮备课时,教师们讨论出一个方法,利用“预习课”来了解学情。预习课主要解决整体问题,不是针对一节课,而是对于一个单元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显示一个单元的脉络。老师们安排用一堂课预习,剩下的几堂课讲课,在剩下的几堂课上有的放矢地解决具体细节、解题技巧等。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了学生的“已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会“应知”。通过预习课了解学情是积极地了解学情,客观地了解学情。

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单简单、具体,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既可以提前感知本章的知识,知道本章知识的发展、走向,又可以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更深刻地领会所学内容。这样的学情调查,不仅了解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还能反映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摘自《文汇报》2012.4.13)

上一篇:视力保护器 等 下一篇:可供中国用户选择的主流大中型公务机盘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