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剧风格样式的探寻

时间:2022-09-09 07:51:01

对淮剧风格样式的探寻

一直想写一出以小生、花旦为主角的戏,这样的戏在戏曲舞台上为数不少;一直想将古典名著搬上淮剧的舞台,这种想法也不算稀奇;一直想在一部古装戏中寻找与当下社会有关的话题,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命题,然而三者兼而有之,似乎就不怎么容易了。那究竟该写什么题材呢?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因为我们想将目标观众群体从淮剧老观众的身上逐步移向年轻人。

在寻找题材的过程中,元曲《拜月亭》(又名《拜月记》《幽闺记》)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戏剧史上,这出戏曾被很多剧作家改编过,也有不少剧团或选取其中一折,或全本上演,所以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我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在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如何去重新诠释这出名著?我一直有个观点,那就是即便中外名著,在改编的过程中,也得让它符合中国国情或当下的人文关怀,否则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味照搬照演名著,多少还是有些不妥。

《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蒋世隆这一对青年男女不顾门第、冲破传统礼教、彼此忠贞不二的爱情,这正是我们目前这个物欲横流、崇尚物质的社会需要召唤的,也是越来越现实的年轻人所缺失的,它是我创作的最初原始冲动。我想在自己的剧本中,重新塑造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对爱情至死不渝,为了誓言、爱情、信念甚至可以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死,坦然;这样的死,淡定;这样的死,无悔!以此来唤回如今年轻一代对爱情的尊重、正视和珍惜,从而反衬出现代人十分物化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然而,如此一来,我想创作的剧本似乎完全与原著的走向相反了。原先的大团圆结局成了悲剧,但窃以为这样的改编,不是颠覆,因为最根本的主题没有改变,而是希望原著得到升华,尤其是在查阅了资料后,始知在明刊本的《拜月亭》中,也并非全是团圆结尾的记载。剧本创作中,因为风格的缘故,我还将带有喜剧色彩浓烈的《踏伞》、《姑嫂拜月》等情节剔除了,将原著中蒋世隆妹妹这个角色也一并拿去,全剧围绕着王瑞兰、蒋世隆、王镇等人展开,令戏剧冲突更为集中,成了一出纯粹的小生花旦戏。

因为不满足原著与有些上演剧目中仅有姑嫂拜月一场,没有真正凸显“拜月”这个情节,于是第一场我便让王瑞兰与蒋世隆相遇、相恋,在拜月亭前,“十拜”拜月亭,盟誓此生不离不弃。到了结尾,两人因圣上的赐婚而不满命运不公的安排,分别来到拜月亭前再次拜月,并各自做出了殉情和弃官的人生抉择:女子抛弃了生命,男子抛弃了从古至今最为看重的功名利禄,二人由此均得以解脱,最后迈入自由的境界。尾声采用开放式结局,在大红喜绸和浓烈的氛围中,男女主人公身穿大红喜袍上场,预示着天上人间的团圆,以此来警示观众珍惜身边所爱的人和尊重内心的真爱,因为只保留了《拜月亭》中部分情节,故起名为《情锁红尘》。在我看来,人生在世,永远被一“情”字所困、所锁,这“情”字,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王瑞兰的死,并不是简单的殉情,是蒋世隆的真情、父亲王镇的亲情,让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最终选择了死亡。正如全剧没有一个反面人物一般,他们均出自内心最真诚的爱,可却让对方深陷这万丈红尘之中,而“红尘”二字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到了唐朝,使用更为频繁。

当初在选定题材之后,有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的面前,那便是选择文学意蕴如此深厚的古典名著,是否适合淮剧这一乡土气息十分浓郁的剧种?以往的淮剧舞台上,虽然也呈现过类似改自元曲的题材,可是,往往把其一淮剧化,名著便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学底蕴,成了通俗易懂的乡间民谣,这绝不是我所想要的!

我想要的是一种区别于以往淮剧的风格,我想要的是清新、雅致、唯美的韵味,我想要的是由邢娜扮演的王瑞兰、邱海东扮演的蒋世隆清丽脱俗地站立在舞台上。然而一直以来,精致、典雅似乎只属于昆曲和京剧,那么,淮剧能否排演出这种味道?如果淮剧雅致了,那么会失去它原有的“草根”特性吗?但如果在不失淮剧特色的基础上,又是否可以做到雅致?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

也许到了该尝试、创新一回的时候了,如果不尝试,我们永远不知道其结果。上海淮剧团之所以成为上海淮剧团,是因为在上海,淮剧已经与这座大都市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这里,淮剧和上海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了这么多年;在这里,来自乡间的淮剧已然感染了这个大都市的洋气和大气。

在与导演刘定华说了《情锁红尘》的文本追求后,我们一拍即合,我所想要的,也正是他所感兴趣的,于是这开始成了编导共同的追求。导演在舞台呈现上体现了唯美、空灵、精致,与剧本一脉相承,在舞台调度上,不局限于戏曲,更大胆地借鉴其他的样式。特别是在跟舞美设计黄星谈舞台构想时,和导演同为年轻人的黄星积极性一下提高了很多,很快拿出了好几份设计稿,均是追求简约、写意的风格。当然,在排演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的突破,也遭到过别人的排斥和质疑,好在剧团的领导一直很支持我们,让我们放手去实践,至今来说,还没有过一个剧组的编、导、主演、舞美、灯光、服化等部门是清一色启用年轻人的。当然,在唱腔的设计上,我们还是请了剧团资深的左毅老师,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在文本的韵味上可以有所追求,在舞台的风格样式上可以有所突破,但在淮剧唱腔上,一定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淮味!毕竟我们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站在继承淮剧传统经典的肩膀上。于是,《情锁红尘》选用了淮剧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淮调、小悲调、自由调等等,并在这些“老腔老调”的基础上,请来了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为我们作曲配器,主题歌甚至大胆地用普通话演唱的方式去体现主旨……

我们所做一切的一切,均是为了展现淮剧的另一面,即为了争取到一批年轻的淮剧观众――让年轻人试着去走近、了解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淮剧。

淮剧《情锁红尘》演出了,我们急切地想要听到观众的反响。从首演的两场来看,基本得到了新、老观众的认可,甚至很多从没接触过淮剧的青年观众,都被焕然一新的“淮味”所折服。我知道,一出新戏的首演,仍然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好在我们能在演出的过程中慢慢去体味、顿悟,加之专家老师们从中点拨,也让我们开始深思,考虑下一步的修改方案。为此团领导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作为主创人员,不能一味地迎合,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淮剧观众――改变他们的审美方式、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需要的恐怕是几台像《情锁红尘》这样的戏!

上一篇: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 下一篇:遇见两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