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建模教学

时间:2022-09-09 06:59:15

“倍”的建模教学

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主要包括:整数倍、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类教学要高效,必建模。下边,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为例,谈“倍”的建模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是“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今后学习的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等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扩展。所以,这个课时的建模教学是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建模教学的基础,决定着这个知识网络建构的成败。我将从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实施、素材选择、基本模型的表述设计三个方面谈“倍”的建模教学。

合适的学习起点、明确的操作要求、清晰的思维方法、足够的模型表象、科学的比较辨析是建模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通过三年级《倍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整数倍”的课堂实施谈这些手段的落实方法:

一、用旧模型建立新模型,找准模型建设的起点

孩子们在一年级学习“比多比少”的时候,掌握了比较两数的方法,也建立了“同样多”的模型。此学习方法和模型与倍的认识一脉相承,我们选择从这里起步。

二、教给操作方法,实现全员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同样多”的复习,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标准,并回忆比较的方法。上图显示的环节则是教给学生操作方法,并在教师引领下第一次通过口述,经历模型建设的四步曲:1. 花蝴蝶的数量和黑蝴蝶比;2.花蝴蝶有3只,以花蝴蝶的数量为1份;3.通过圈一圈,知道黑蝴蝶里有“2个3只”;4.黑蝴蝶的只数是花蝴蝶的2倍。

这样的操作、口述设计,让观察、比较方法变成显性,便于学生自查和模仿,更有利于全员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操作是为了发现规律,为避免学生成为“操作工”,我们在一开始通过言传身教、同学榜样的方法让学生以表述为抓手,为将基本活动经验内化思想方法迈出坚实的一步。

其后,花蝴蝶的只数不变,黑蝴蝶的数量叠加至9只、12只,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划一划,圈一圈,想一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做法和发现”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互助,再历两次基本模型的构建过程。花蝴蝶和黑蝴蝶数量的3次比较,学生初步感知2、3、4倍的意义。

三、设计一定数量的基础训练,为“倍”的模型积累表象

以上3道练习都是基础练习,我们从具体情境走向了不同的图形,从第一行的图形和第二行的图形相同,走向第一行的图形和第二行的图形不相同,从按几个几分开排列到间距相等的图形分开排列的,旨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操作、表述,从多侧面、多维度、全方位感知两组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为“倍”的模型的准确构建提供可能。

四、类比辨析,抽象模型

这是基础练习后的的类比辨析环节,其目的是要在具体素材中初步抽象出“倍“的模型。我们从2个2、2个3、2个4,拓展到2个5,2个6,……,从具体的、能数出来的图形到以集合的形式表示的图形,让学生在大概5分钟内经历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体会:

通过类比辨析,学生从不断变化的素材、数量、形式等感性材料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半具体、半抽象模型雏形逐步抽象出来。

五、对比辨析,凸显实质

学生在解决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的问题时,我们经常责怪学生审题不认真,总被纷繁复杂的素材所迷惑而找错标准。但是,错误产生的根源是教学本身。回顾这类课的教学,在“倍”建模之初,我们表征模型时总是给学生大量似是而非的规律。如标准量都摆在第一行,物体的摆放按“几个几”组合、甚至总结出“大数÷小数=倍数”等。基于此,我们在课堂的后半段,基本模型逐渐建立起来的时候,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练习,通过制造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使模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更深层次打磨,实现去其表面,凸显实质的目标。

本题的设计,在排列和组合上都作出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第二行和第一行比;不再是有几个组合,结果就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解决问题二时出现了一个珍贵的错例:桃子的个数是梨的(6)倍,因为看到桃子有6堆(6个3),就说桃子的个数是梨的(6)倍。这正凸显了我们前面的教学设计的问题:素材的排列组合一直有着这样的规律,这是一个“伪真理”。

在辨析真伪的过程中,学生重新经历解决倍比问题的四步曲:一是去除无关信息,找到比较的两个量,二是明确以多少为一份,三是观察第二个量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四是确定第二个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在这里,我们重点做两个对比:错例与正解对比,体会:找准“1份数” 很重要,不要轻易受表象所迷惑;问题二与问题一的解决过程做对比,学生体会:问题在变化,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变。这是“倍”的模型的第二次抽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比较中逐步凸显。

以上这题练习旨在去除排列组合的限制,帮助学生丢掉“划一划,圈一圈”的拐棍,直接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经历一次“倍”的模型建设的内部运动。实践证明,经过几轮的冲击,模型建立也牢固起来了,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在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素材中,按照以上描述的“四部曲”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上面这组练习已经是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训练,“倍”的模型的呈现正尝试突破排列、突破数量、突破形式去呈现求几倍量和标准量的问题,在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中使用建立起来的“倍”的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模型,为以后用“不变的模型”去解决“万变的问题”做好准备。

为保证课堂实施的有效性,我们还在素材的选择和思想方法的表述方面进行了再设计。

素材组织方面,我们以《爸爸去哪儿》为主线,以游览蝴蝶谷、图形王国、百果园、糖果乐园来贯穿全课;素材的选择方面:新授部分以红蝴蝶、蓝蝴蝶数量比较为素材,基础练习部分以圆、五角星、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比较为素材,变式练习部分以苹果、梨、桃、香蕉等水果的数量比较为素材,应用部分则以画小棒为素材,放弃了人教版教材中南方孩子不熟悉的素材,旨在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夯实“倍”的模型建设奠定了基础。

模型是抽象的,模型的建设过程是隐性的。学生需要“抓手”,借以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内化提升;教师需要“抓手”,及时检测建模教学,调整教学策略。我们选择了表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作为“抓手”。表述做到了“三接轨:与操作过程接轨、与学生的话语系统接轨、与小学阶段的倍比关系这个学习系统接轨。我们的表述方式是:()和() 比,以 ()的数量为1份,()里有()个(),就说() 是()的()倍。比如,“蓝蝴蝶3只,红蝴蝶6只,红蝴蝶是蓝蝴蝶的几倍”,可以说:(红蝴蝶)和(蓝蝴蝶)比,以(蓝蝴蝶)的数量为1份,红蝴蝶里有(2)个(3只),就说红蝴蝶是蓝蝴蝶的(2)倍。这样的表述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思维轨迹,使无痕的思想方法变得有迹可循,对帮助学困生尤为重要。

上一篇:促进山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下一篇:“启发潜能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