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流派及演奏风格

时间:2022-09-09 06:52:07

唢呐的流派及演奏风格

摘要:唢呐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因其所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全国唢呐演奏大体可以分为山东派、东北派、河南派、陕西派等几大派别。本文在总结流派特点的同时就各流派的演奏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唢呐;流派;演奏风格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是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一、唢呐流派的形成及发展背景

在全国范围内,唢呐大体上可以分为山东、东北、河南、陕西等几大派别,因其流传区域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各流派就必然会具备自己所特有的风格特点。因其16世纪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了,发展到今天,各流派的演奏风格已相当鲜明且日益完善。这种发展,与各地区的民间艺人们的热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各派别间的交流逐渐增加,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开阔加大乐曲的创作思路和范围,艺人们不断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着改革和扩充。正是艺人的不懈努力,为唢呐的发展带来了连绵起伏的发展高潮。

二、山东派的演奏风格及代表作品

山东唢呐发音洪亮甜美,松软柔和,芯子锥度大而短,哨片成袋状,便于控制,发上把中音和高音,准确而省力,便于模拟各种鸟鸣人声。常用唢呐有大、中、小三种,另有锡笛和铜杆等。大唢呐筒音为d1,发音深厚丰满,中音唢呐筒音为a2, 发音圆润柔和,小唢呐筒音为d3,发音激昂高亢,锡笛和铜杆筒音为c3,发音清脆明亮。常用技巧:吹奏潇洒自如、轻松灵巧、技巧丰富、变化多端,除了常用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以及吞、吐、垫、打、抹等技巧外,还有舌冲音、气冲音、批弹音、仅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等特殊技巧。

山东派的代表人物是出生于山东“唢呐之乡”嘉祥县的任同祥先生。他的代表作品是《一枝花》,在他的演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豪放中含优雅,洪亮中寓深情的特有技巧,《一枝花》是唢呐曲中的上乘之作,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形象生动,情意贴切,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曾被用作电视剧《武松》中的主题音乐,作品采用地方戏曲和山东民间曲牌的片段音调,经各阶段的艺人们不断地融合、提炼、加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民间艺人的不幸遭遇及解放后重见天日的主题。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散板取材于山东梆子。通过装饰音、滑音、唇指揉音的应用,以及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四度上行跳进,力度不断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愤懑和悲伤气氛,给人以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之感。

山东派代表作还有《大合套》等,都在演奏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山东流派特点。

三、东北派的演奏风格及代表作品

东北派唢呐在形制上也有大、中、小三种,演奏习惯将碗子往下打,形成了筒音与第一音孔的小三度关系。哨片或呈肚形、或呈扇面形,其发音状况类似于东北人,粗犷、洪亮、浑厚、朴实。演奏技巧上则采用循环呼吸和水嘟噜。形成了东北唢呐独具特色的演奏特点。东北唢呐曲目繁多,如汉吹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北曲四大类。又如《欧天歌》《一条龙》《小开门》《八条龙》等。

东北派的代表是著名唢呐演奏家胡海泉,他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不断地摸索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奏风格:音色饱满、嘹亮,其演奏热情、刚劲为。代表曲目有《二人转牌子曲》《农村一片新气象》等。乐曲《春风吹绿黄河岸》也带有浓厚的东北特色,曲中多处用了花舌音,也就是嘟噜,这是东北流派常用的演奏技巧。民间有水嘟噜、旱嘟噜、风嘟噜、慢嘟噜之分。具体的划分只是力度和碎音的快慢而已。嘟噜的演奏方法很简单,舌放松,舌尖虚抵上鄂,吹起震动舌尖,经舌尖震动后的气流作用于哨片,则产生快速均匀的碎音。

东北流派另一代表性乐曲是宋立春根据东北民间音调改编的《家乡情》,作品是用一特殊的一尺五寸长的东北大唢呐演奏,此曲由前八小节的基本音调进行变化重复和自由展衍而成。乐曲中的速度变换和合不是出现的呼应乐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情趣和音乐层次,通过孔音、大颤音、变色音、打音和指颤音等技法的运用以及东北大唢呐特有的圆润、浑厚音色,使音乐呈现出敦厚的韵律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其他流派的演奏风格及代表作品

河南派唢呐的演奏风格刚柔并济、高亢粗犷、质朴热情,不仅具有河南语言的特有音调,而且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还兼收并蓄了河北、山东苍劲有力、灵巧婉转和南方细腻精炼的特点。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河南艺人们以博大的胸怀敞开收纳了南来北往的艺术特点,正是这种热情,才促进了河南流派的不断进步发展。

陕西流派的唢呐比普通唢呐要大一些,长约六十八厘米,杆长约四十一厘米,正是如此,陕西唢呐的发音特点是浑厚雄壮,豪迈粗犷且不乏悠扬,与当地陕北汉子朴素直率、慷慨豁达的性格融为一体。陕西唢呐多见于当地红白喜事上,是人们心情的最直接表达物件。

另有河北等地的唢呐也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荡涤历练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流派。

五、结语

地大物博的广袤土地上,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划分,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又因其特殊的族群心理特征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奏者,笔者在此文的整理中,学到了平时所学不到的历史知识和音乐学、人类学知识,并深切地感受到了唢呐这一乐器的艺术魅力,期望在以后的学习演奏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不断地吸收融合,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唢呐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家齐.唢呐常用技法概论.乐器,1999年第5期.

[2]左继承. 唢呐21世纪新作品集.2009年2月出版

[3]宋运昭.也谈个人艺术风格.人民音乐,1963年.

上一篇: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下一篇:论声乐表演中的“以声带情,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