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充满“童”化色彩

时间:2022-09-09 06:10:36

让习作充满“童”化色彩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习作要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个性表达。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先贤的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儿童是天真无邪、自然诚实的代名词,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童言无忌”难能可贵!失去童真的习作,多了厌恶,少了快乐;多了迟钝,少了灵动;多了装腔作势,少了烂漫天真。因此,只有回归儿童本位,放飞纯真童心,才能尽情展现童趣,充分张扬孩子个性,使习作成为孩子内心的自觉需要,为孩子抒写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文奠定基础。

一、教学氛围显童心

情境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是否也可行呢?不妨先在教室里布置好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的图片,让孩子编个童话故事,孩子仿佛身临其境,说不定猛然间迸发出的奇思妙想,会令你大吃一惊,抚掌称道。或者把课堂延伸出去,乡间采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在喧闹的大街上,在公园的草坪上,在和谐的社区里……让孩子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社会的真实,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丰富感性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保存天真的童心。

作为教师,要把发展习作能力的自交还给孩子。不是一味地教给孩子什么,要孩子达到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做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在习作课上引入什么;孩子喜欢什么,教师就带领孩子去亲历什么;孩子心中蓄积了什么,教师就激发孩子去表达什么。习作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经历、共同享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虽然没有教给孩子具体的习作技巧,但是却让孩子产生了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给孩子创造了俯拾皆是的鲜活素材。

“瞧,蓝色透明的天空像一块好大的玻璃,那么干净,白云姐姐们开心地在上面玩着,还不时地跑到小溪里照照镜子。小溪哗哗地唱着歌,蹦跳着奔向远方,说是要赶着去参加大海组织的聚会……”如果我们经常留神倾听孩子的语言,会发现孩子的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富有灵气;有的振振有词,透着虎气……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教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真性情的话语,童真也就难以显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充当言语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设法激活儿童语言,让童真释放出来。激发孩子的习作愿望和激情,引导孩子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引领孩子走进习作的广阔天地。如果我们教师能着力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而又乐于表达的氛围,我们的孩子又怎能不愿畅所欲言,表达真我呢?

二、习作构思表童心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能为刻意表达作文立意的新颖、深刻而脱离实际地夸大其词,也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忘记作文教学的实际目标。如果学生的作文一味盲目追求“立意”“技巧”,那只有一副花架子,空洞而不真实。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充分相信孩子,不断培养他们习作中的自我意识,少一些制约,多一点自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激发孩子表达、交流的欲望,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提高自主作文的能力。

教师要经常提醒孩子,作文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而是你抒感、表情达意的工具。要把作文当成自己的伙伴、贴心的好朋友一样,对着它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伤心、困惑、喜悦、激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没有拘束,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即便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是孩子们真实情感的流露,笔尖流淌着的是纯真的自然。作文有话可说,学生何必再去编造、拼凑呢?那一份童趣自会被挥洒得酣畅淋漓。

三、评价真切护童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存在的价值被世人所认同,作为天真可爱、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稚嫩的童心更应好好地呵护。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作文,“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更能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童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加入儿童的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用童心去阅读孩子的作文,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有它的可取之处。而你也会享受这种过程,不知不觉,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这时的你已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者、审判者,是孩子们细腻心思的守护者,是怀有一颗童心的“大朋友”。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想让孩子说出真话,写出真情感,评价语言的魅力也不可小觑。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多种评价方式实现的师生平等对话,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善意,会乐于接受建议。这不仅增强了孩子习作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把孩子自身的成长作为评价的标准,使每个孩子看到成绩与进步,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怎样快乐地去表达。

童心写童趣,童趣显童心。引导孩子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儿童的心理体验生活,用儿童的语言表现生活,习作一定会充满“童”化的色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场论 下一篇:作文语言要实现“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