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晴丝”及其他

时间:2022-09-09 05:35:49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着如线”,关于“袅晴丝”,我们已绍在《“袅晴丝”说》、《“袅晴丝”释》中作了较多的讨论,现在该说“摇漾春如线”了。

摇漾――摆荡、飘拂,是对动态的柳丝、柳絮生动的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中咏柳絮者甚多,而今人因长期生活于大都市,对柳絮的认知越来越少了。现推荐《红楼梦》第70回一组柳絮词,供不甚知晓柳絮者参考。林黛玉《唐多令》称“一团团逐对成球”,薛宝钗《临江仙》则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看来柳絮也是成丝成缕的了。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句意仿佛来自宋人毛滂《蓦山溪》“不定却飞扬,满眼前,搅人情愫”,朱淑真《蝶恋花》“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其境界和“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就有相近之处了。

“线”呢?说及柳时,古代诗人往往“柳丝”、“柳线”、“万缕千丝”、“千条、万条”杂用,为此人们疏忽了丝、线、缕、条之间的差别。其实,于柳则可,于其他则未必。丝与线不同,对此古人是认真的。元杂剧《连环计》说:“单丝不线”,《红楼梦》第56回:“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道出了丝与线的差别,双丝或更多的丝经过拈合,方可称为线。简单说来,线比丝粗多了。《说文》:“缕,线也”,“条,小枝也”。因此,古人诗词咏及“晴丝”、“游丝”,凡称“线”称“缕”称“条”者,其非蛛丝、虫丝是可以肯定的。蛛丝、虫丝本极细微,有称蛛丝、虫丝为“蛛线”、“虫线”的吗?看来“摇漾春如线”与蛛、虫是无关的了。

古代诗人欲说蛛丝,便说蛛丝,从不扭捏作态。如《玉台新咏》“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悲看蛱蝶粉,泣看蜘蛛丝”,“蜘蛛网高阁,驳藓被长廊”,“雕梁翠壁网蜘蛛”以及“蜘蛛作丝满帐中”等等。杜甫诗篇中亦数见蜘蛛,《诸葛庙》诗“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后人签释说“言当时勋业如此,而遗庙凄凉,但见画壁穿空,蛛丝缀人耳。”问或换个称呼,无非是“螨蛸”、“网虫”。杜甫《哭李尚书之芳》诗:“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榇,棺也”,网虫也就是蜘蛛了。为什么我断言“蛛丝既不是仅见于春天之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往往是枯朽、衰败、甚至死亡的点缀”,上述诗词就是部分依据了。

然而某些民俗似乎与此相反。《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甚至有称蜘蛛为“喜子”者,见其从门窗悬挂而下,即祷日“家中女儿喜事到了”。其实这类民俗的形成,基于人们在漫长岁月中无法拒绝与蜘蛛为伴的无奈心态。而诗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唐人元稹有《蜘蛛》诗三首并有序,三首之三曰:“稚子怜圆网,佳人祝喜丝。那知缘暗隙,忽被啮柔肌。毒腠攻犹易,焚心疗恐迟。看看长妖绪,和扁欲涟。”蛛毒攻心,名医束手无策,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这是喜还是悲呢?

古代文人对柳丝、柳絮的感情,远远超过虫丝、蛛丝。他们会因柳丝、柳絮而唤起诗兴,产生灵感,触动情思,写下千古名句、名篇。“杨柳依依”、“未若柳絮因风起”、“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岸晓风残月”,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杨柳情结。诗人认为,柳是春天最早的使者。杜甫《腊日》诗“漏曳春光有柳条”,元稹《生春》“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毛滂《玉楼春》“春态苗条先到柳”,苏氏《临江仙》“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无非是将“漏曳春光有柳条”、“春态苗条先到柳”戏曲化而已。

用前人句、用前人意,变化腾挪,别开生面,是我国诗、词、曲常见的艺术手法。杜甫“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之后,“晴丝”一词多次见诸宋诗、宋词。卢祖皋《西江月》“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将诗句化入词中,另有一番韵味。所不同的是,杜诗是情真意切的写景,卢词虽落笔谨慎,却缺少一种生鲜之气。楼采《玉漏迟》“絮花寒食路,晴丝胃日,绿阴吹雾”,三句话说的就是一个“柳”字。《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参之以他的《珍珠帘》之“恨缕情丝春絮远”,可见“晴丝”即“情丝”,借其音耳。引“晴丝”入词曲,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推《牡丹亭・惊梦》,戏曲元素的加入使汤词“晴丝”更耐人寻味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绮丽含蓄,意在言外。汤显祖为文追求的是“意、趣、神、色”,本此四字以释汤曲,就离原意不会太远了。

作为剧作家,汤显祖曾受谁的影响,至今未见深入探讨;《牡丹亭》与《西厢记》之比较,亦是一值得研究的题目。王实甫《西厢记》上承前人积淀,也有许多涉柳曲文:“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东风摇曳垂杨线”,“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王实甫是用前人句、用前人意的高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到了《西厢记》变为“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情趣就更浓了。那么汤显祖有没有用过王实甫的句子呢?请注意《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之“东风摇曳垂杨线”:

《西厢记》:“摇曳垂杨线”

《牡丹亭》:“摇漾春如线”

这两句曲文有没有某种继承关系呢?

行文至此,“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文字后面的实物为柳丝、柳絮,是不是又多了一项证明呢?然而,抒情不同于咏物,艺术欣赏者的天地是极为广阔的。我关于此题的论说,到此键上最后一个句号。

上一篇:意蕴丰富 含蓄空灵 下一篇:领略日本国粹――歌舞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