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收藏家赵庆伟

时间:2022-09-09 04:48:54

手稿的收藏在海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收藏门类。手稿的价值在海外也早已被市场认可,常见有名人手稿或文档甚至一个签名以惊人的价格在拍卖行成交。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收藏者更多地会把名人笔迹当作一种纪念,而少有人把此作为一项收藏门类大规模收集,手稿收藏的市场化远未形成。也正因如此,手稿收藏这一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内地有着极好的发掘潜力,一些独具慧眼的藏家已迈出手稿收藏的第一步。

对祖宗及后人的一个交代

中国目前知名的名人手稿收藏家,其中就有赵庆伟。赵庆伟是北京的一位鉴藏家,从邮票到油画,赵庆伟有过不少门类的藏品,而大量收集文档手稿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如今他收藏的手稿达100多吨,藏品堆满4个仓库、8个集装箱,光租金一年便高达50万。

谈及手稿收藏的动因,赵庆伟说,现在中国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收藏也同样向国际市场看齐,因此手稿的收藏也将伴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被更多的收藏者所钟爱,手稿的价值也会被更大程度地显现出来并被逐步市场化。他表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写作的方式发生变化,手写稿被计算机打字所替代,书信被电子邮件所替代,手工写作变得越来越少。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计算机更广泛地普及,今后有份量的手稿写作出现的机会可能会日渐减少,甚至走向绝迹。现存的特别是早期名人手迹今后都将成为孤品,收藏的价值毋庸置疑。

在北京,赵庆伟经常拎着一杆红木大秤在回收废品的货场边来回溜达,仔细观察那些堆满废品的三轮车,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收破烂的,他对此毫不为忤,“如果人们能把我收藏的‘破烂’好好保存下去,也是对祖宗及后人的一个交代”。

1963年出生的赵庆伟,祖上是满族镶黄旗人,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刻图章。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整流器厂当工人,在工厂工作了3年,每天午休的时候,他常到琉璃厂的旧书店看书,回厂的路上正好经过中国邮票总公司,他经常进去看看,认识了邮票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发现邮票这个东西是能够增值的,转一下手,就能赚很多钱。后来,赵庆伟跑到琉璃厂铺了个地摊卖起邮票来,赚了一大笔钱,比他在工厂的工资高多了,于是他毅然辞了职。

1988年,他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是“电子自控”,1989年下半年,他进入四通公司做工程师,同时兼顾上班、上课、倒邮票三件事,游刃有余。1993年大学毕业后,赵庆伟以技术投资的名义与人合伙成立了公司,他把在公司赚的钱全都投入到了邮票市场,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

从1996年起,他开始收藏油画。慢慢地,他收藏的作品越来越多。1998年,赵庆伟在哈尔滨一座大教堂的拆迁时,买到了一幅米开朗基罗的浮雕原作,他几经翻查,查出这块浮雕是1502年米开朗基罗为意大利朱利诺将军家制作的浮雕小样,这使他兴奋不已。

1999年的一天,赵庆伟到琉璃厂一家艺廊办事。当时艺廊正在作内部整理,认识他的工作人员顺口问他要不要著名油画家艾中信的手稿,他毫不犹豫地要走了。由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这一年他离开了合伙的公司,真正走上了“收破烂”的道路。

“文化垃圾”论斤计价

赵庆伟收集手稿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经常出没于各个机关部委、出版社、学校、医院、拆迁胡同,甚至废品货场周围和造纸厂,大量收购各种单位、团体清理出的“废品”、文稿、信件,以及各种旧货。

他介绍说,北京近年旧城改造的速度非常快,加上北京奥运城建规划实施,导致很多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搬迁,另外随着新经济领域的兴起,很多老办公楼仓库被出租。新旧交替必定要处理掉大批“文化垃圾”,包括早年的文档资料、信件等等。从单位到个人都忙不迭地清除旧物件,却没人愿意花钱花精力盘查清点库房里的大量文稿,而赵庆伟则乐此不疲,从戏曲出版社到艺术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协和医院、农业部、建设部、救济总会等等,他说:“我就当替国家先保存着历史,有文化的扔,我没文化的要。”

5年来,赵庆伟尽力将这些“文化垃圾”收购回来,然后从中“寻宝”。一封给原阿富汗领导人的手书信件,就是从阿富汗驻北京大使馆处理前政府的资料中意外得到的。而多位老将军的手稿,则是在一家军队出版社清理的“废品”中发现的。他手上还有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稿、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写的对联、徐悲鸿为友人画的肖像、董必武和的十多封英文信、宋庆龄的批件、谭政将军写的平津战役战况报告、姚雪垠《李自成》的手稿、黄永玉绘画的插图原稿……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书馆之一。2002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搬迁,大量的文稿、书籍、信件、印版、插图、校对稿需要清理。赵庆伟意外得到了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的动画大师万籁鸣画的插图,著名作家萧乾的信件,以及商务印书馆历年在所有媒体上的宣传广告、例会记录等等,重六七百公斤。

200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改造,有大量清末时期的图书需要处理。赵庆伟在得到消息后,决定以5元一公斤的价格全部收购,共花了2万多元。结果他在大约5000公斤的废弃品中,整理出3500公斤图书,其中大量是有上百年历史的医学、哲学书籍,很多书籍还是当年海外医学机构捐赠的。后来,他把其中的1000多本书籍和一部分文献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

收废常有意外收获

现在,赵庆伟的日子过得挺自在,他没事就打打高尔夫,接到线报就动身去验货。哪个出版社或者机构拆迁,赵庆伟马上赶赴现场。他收购“文化垃圾”靠的是“线人”,“线人”包括各废品收购站专收高档旧货的人,以及北京城里收破烂的农民,这些“线人”都很乐意为赵庆伟工作,赵庆伟特别提到一个山东来的残疾农民,他到北京捡破烂,却最早意识到手稿能挣钱,原来手稿卖20元一麻袋,后来是200元一麻袋,现在已经涨到2000元一页。

线人有不同的圈子,山东的、安徽的、河南的。他们有的时候专门在单位里面干活,甚至是白干,他们要的就是单位拆迁时卖的“废纸”;还有人定期到一些文化名人家里打扫卫生以维持关系,所以很多有价值的“废品”都成为赵庆伟的收藏品。“我需要他们注意的主要是北京所有拆迁的地方,譬如出版社、美协等文化艺术单位,还有一些北京的名人故居拆迁,我非常关注,组织了一帮人把这些拆迁的地方给看住了,一个纸片都不能放过,总之,就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有一次,他从某出版社收购了一批东西,其中有大量著名画家为图书画的插图,他转手卖给了专门收藏这类东西的收藏家,竟卖出了三四百万元的价钱。

赵庆伟收藏的手稿中最得意的是董其昌的册页。在一个文化单位的宿舍大院里,一个“线人”发现一家人处理一批旧书,线人把这个消息告诉赵庆伟。赵庆伟看到那些旧书,就觉得这不是一户普通人家,应该还有好东西。他就让“线人”留意这家卖出来的东西。“线人”与这家的小保姆打起交道来,得知这家只有一个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最近准备搬到单位新分的房子去,老人留下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其它的全让小保姆卖给收废品的,得来的钱就当做买菜金。于是,“线人”买下他家所有的“废品”,其中碑帖就有好几十本。当看到一本黄花梨木作封面的册页时,赵庆伟眼都直了,这是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稿。他赶紧请专家鉴定,果然是真迹,价值百万。

2003年夏天,赵庆伟接到线人的电话,说一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不让开箱验货也没有挑选的余地,一口价1000元一箱一共3.3万元。赵庆伟以3万元买下这些箱子。打开一箱一看,里面竟然是石鲁、范曾、吴冠中等名家的真迹……

希望有更多的后继者

如今,赵庆伟已收集手稿上百万页。内容主要是两大类。一种是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等名人信件、小说原稿、给刊物投写文章的原件、诗稿、记、图书插图原稿等等。另一种是文档,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手迹,这些手迹不一定是名人字迹,多数是一些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工程纪要等,但它们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年代特点,也是一些历史事件的佐证。

赵庆伟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虽只有200年历史,但他对于能够反映前人的任何记载都保存得很好。也许是中国的历史太久远、太浩瀚,人们对于文档手稿这类东西不是很在意,包括作家自身也是更多地关注出版的文章,而对于自己的手稿缺少足够重视。藏家也多是注重名家字画,而对于名家手稿不以为然。其实手稿是硬笔书法,是名家作品的一部分。

据了解,目前北京与赵庆伟同样收集手稿的人大概不足30位,而其中像赵庆伟这样“一网打尽”无所不收的更是凤毛麟角。笔者问赵庆伟近年用于收购“废品”的投入有多少,他表示:“不止几十万元。”他说,“我们的行动既是一个收集活动,也是一个抢救行为。今后有机会我将办一个有规模的展览,让人们了解到那些即将打成纸浆的手稿价值是多么不凡。”

现在,一群老专家义务为赵庆伟收购来的手稿作统计整理,在他们眼中,那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赵庆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收集与收藏中来,让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

赵庆伟为他众多的手稿藏品设计了若干个解决方案:分门别类开设博物馆、捐赠、以物易物、做研究和出版物。他计划将自己的上千张清朝老照片扫描上网,建立图片库,在线有偿销售。赵庆伟有个开办私人收藏博物馆的想法,他现在的藏品从数量和规模上已完全可撑起自己的梦想。

上一篇:华人企业家族式管理现状 下一篇:巴拿马中文电台栏目独具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