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 点击 资本

时间:2022-09-09 04:24:00

眼球 点击 资本

2005年9月,新浪、搜狐相继推出“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和“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随后,博客网“2005年中国网络传播学院奖・第二届全球中文博客大赛”闪亮登场……博客PK愈演愈烈。有网友称,博客是一场全民写作运动;新华社评,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博客热;有观点认为,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博客元年。博客经济在我国已经萌芽,博客之战,向左?向右?

互联网的又一次“圈地运动”

草根与精英的博弈

博客门户产业化有多远?

互联网的又一次“圈地运动”

英恩(大连)/文

2005年的秋天,中国的互联网界因为火热的博客PK而没有丝毫的凉意。

“圈地”过去式

从1995年互联网首次在中国登陆至今,各种各样的“圈地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999年中国互联网内各大门户网站挑起了第一场“圈地运动”。在点击率决定胜负的时代,网民尤其是铁杆网民的多少至关重要。在北京,“.com”的广告铺天盖地地贴满了大街小巷。搜狐、新浪、中华网、网易……一个个大型门户网站使出浑身解数在网络资源和网民中大肆“圈地”,恨不得把当时上网的中国人都拉拢到自己的旗帜下。

经历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2003年,恢复了元气的互联网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圈地运动”,而这次是以免费邮箱大战为标志的。2002年各门户网站试行了一段时间的收费邮箱之后,造成了很多“公民”的流失,2003年各大门户又纷纷推出大容量的免费邮箱,来吸引用户。3月,已经收购了163收费信箱的TOM网站宣布重新发展TOM免费邮箱,而且容量达10兆。无独有偶,刚刚打完低价收费邮箱后的中华网也重新推出了免费邮箱,意在争夺收费邮箱的潜在用户。免费邮箱时代的重新到来,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慢慢步入了成熟期,也标志着互联网的第二次“圈地运动”已悄然开始。到了2004年,这场运动则有了新的动向,雅虎首先推出了1G超大容量的免费邮箱,紧接着网易与新浪跟进,免费邮箱大战再次升级。

2004年,互联网桌面搜索的“圈地战争”又开始打响,中国搜索率先推出了包含桌面搜索功能的“网络猪”。10月下旬,Google第一个推出了桌面搜索,将“桌面搜索”的概念清晰化。12月,微软紧随其后,推出了MSN桌面搜索;2005年1月,雅虎推出了硬盘搜索工具;2月27日,百度桌面搜索测试版。一时间,搜索大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为了吸引受众,中国搜索网在“网络猪”的商务中心里还为用户提供订票、预订酒店的功能,用户一旦点击进入,e龙将为其提供服务。同时其它网站也纷纷开设类似服务项目跟进。

博客风生水起

如今随着web2.0的到来,互联网业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展开。2005年7月19日,作为中国博客网站的领头羊――博客中国变成了所谓的第二代门户。方兴东宣称以个人为核心的门户将重构互联网。上一代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领军人物也纷纷把眼光投到了web2.0这个新生事物身上。搜狐、新浪、网易等传统的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始建设博客。2005年9月8日,新浪首先发难,在新浪网推出博客频道,首先将博客纳入麾下,成为自己在互联网大战中的一柄利刃,邀请余秋雨、郭敬明、潘石屹等名人加入自己的博客以吸引更多的人气。

web2.0时代的到来,让很多精明的互联网业者看到了其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给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利益源泉。如果说传统的门户网站惧怕web2.0,倒不如说是传统门户网站怕的是被web2.0带来的经济利益所冲击。博客作为web2.0的一种平台,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挖掘。但是中国的博客网站如何实现盈利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博客中国的改版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为博客中国改版为博客网,在向着传统的门户网站靠拢,对此博客们和门户网站都不买账。擅长炒作的传统门户网站在这一场博客PK大战中,已经占据了先天优势,但是门户在从web1.0升级到2.0的时候,并没有把博客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模式来做,而是作为众多的服务项目中的一种来吸引人们。就如同E-mail一样,博客频道也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新的流行概念的追逐和满足人性化写作“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态,从而提高用户对自己的粘性的一种基础而已。

新浪、搜狐、网易等传统的门户网站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博客,而博客中国采用门户化改变的策略,一起来争夺web2.0时代的市场与客户,一场博客大战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全面打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门户、博客网站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国外的博客服务商也看中了中国一亿多网民的巨大市场而大举进攻,给本已经混乱的博客PK大战更带来了几许血雨腥风。与国内网站不同的是,国外的博客网站更加踏实低调,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经济利益第一。

草根与精英的博弈

张孟君(大连)/文

博客啥化?

圈外的人:博客正在流行!

圈内的人:博客到底是草根的还是精英的?

冷静的投资人:博客应该成为大众消费品,但目前还很难去把握……

搜狐调查报告的出台,似乎印证了一部分人一直以来的立场。

2005年10月12日,搜狐在京公布了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

《北京青年报》据此分析:七成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说明博客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平台:即普通民众有可能拥有和专家、精英、明星对等的话语权。这打破了认为博客是精英写作的误区,博客的平民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在网络进入2.0的时代,创作也从精英文化时代变成了草根文化时代。

博客草根派由此更加理直气壮:搜狐的调查就是证明。新浪有关博客的研讨会也掀起了有关博客发展草根化还是精英化的激烈论争。2005年德国之声世界博客大赛评委、新闻记者安替再次申明了他的博客精英论观点。

安替认为:“中国媒体因为管制而没有充分发展,博客提供给媒体精英和潜在媒体精英一个发挥的机会。既然媒体精英进入博客写作市场,那么在充分竞争之后,中国博客发展一定和美国的Blog反专业主义、反精英主义发展完全相反,所以中国的博客之后的发展,一定是继续精英化,而不是像在美国祖先一样草根化。”

在博客是草根还是精英风风火火的PK中,博客沈阳提出:草根与精英不是博客问题的本质。他举了个例子:在GSM、CDMA、PHP时短信的人是“精英”或者“草根”?从生活与文字表达讲,它不是可以用“精英”或者“草根”描绘的。比如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第一收入市场在网吧,这是一群最低收入的中国网民,他们也乐在游戏中,作为一种生活。他们为中国纳市两家最大网络游戏公司(盛大、网易)作了“最大贡献”,他们是网民中“草根”、却是游戏用户“精英”,一点不矛盾。

沈阳认为:Blog只是一项工具产品而已,它与E-mail一样,免费大门永远开着,照样有人愿意付账。争论博客“精英”或者“草根”不必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去考察,而是应该看到它更与文化有关。

革命的标签

分析博客文化,更应该对博客在我国的发展作个纵向的考察。

Blog是web-log的缩写,意思是即时更新的网络信息日志,由一个人或若干人维护。在西方,Blog是个人新闻社,不断个人现场报导和即时评论,是主流媒体很重要的竞争者。在美国,Blog已经介入了现实生活,涉及到政治选举、舆论态势、公司伦理、版权规则。一个研究互联网对美国社会影响的机构Pew的报告显示,大约9%的网络使用者在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阅读政治Blog。我国在Blog的使用中,出现过两个词,一个叫网志,一个叫博客。

2002年方兴东等人将Blog的概念引入中国。他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文章以美国《新闻周刊》的耸动标题“Blog将杀死传统媒体?”开头,列举Blog在西方造成的权力洗牌的影响。

随后,方兴东和王俊秀等人推出《中国博客宣言》和博客中国网站。但在批评者看来,“博客中国”只是一个关注IT业的新闻和评论网站,像门户网站一样转贴大量文章。方兴东将一种模糊不清的技术和高昂的革命理想捆绑到一起,包装成一个响亮的名词。

在“木子美事件”中,博客中国通过声讨木子美吸引了大量的公众注意力。“博客”反复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几乎成为大众心目中Blog的惟一译名。“博客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复制和借用了传统力量。

在南方,另一群人则用行动在实践一种他们认为更为纯粹的Blog理想。毛向辉和郑云深创建,发起“中文Blog心得集”,以网志的形式教人们如何建立网志、分享对网志的理解以及最新的国外资讯。

关于Blog的定义及译名,我国有南北两派,网志派的决不用“博客”这个词,而博客派的也不用“网志”,在中间觉得无所谓的就用Blog。有批评者认为:博客字面意思是“知识渊博的侠客”,显然“博客”这个翻译不太忠实原意;Blog在西方是抵抗主流精英话语的草根个人新闻记录的话,“博客”却是话语精英换个地方议论国是之处。

与之相对比的是,在美国,Blog是反专业主义、反精英主义的。Dan Gillmor的《We The Media》一书,副标题是“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在Blog圈里,“Everyone is famous for 15 people”。语词的差异意味着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的本地化过程也是一场从实质到意义上的异化。草根性更接近博客大众文化的原态。在中国,草根性意味着对传统精英主义的颠覆,博客以草根的名义被BSP贴上革命的标签。

当博客以其草根化革命性的姿态出现、飞速聚集人气时,有关博客的经济战争已经烽烟渐起。博客门户想博得博客经济的头奖,门户网站也想搭上博客经济的顺风车。博客经济的商业模式究竟该何去何从?

博客门户产业化有多远?

周智涛(大连)/文

有需求,就有市场?

博客在中国的兴起,是最近两到三年的事情。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十年中,创造了不少新的概念,如闪客、维客、播客等,但这些概念都没有一个像博客一样迅速普及与发展起来。当然,这与方兴东和毛向辉等人的布道密不可分;同时,木子美、猛小蛇、芙蓉姐姐、流氓燕等也顺带吸引中国一亿多网民眼球,也是加速博客推广的剂。

但是,博客在中国的红火,除了这些外在因素,更多的还是在于网民的内在需求。互联网的普及,是一个社会区域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生活在这个区域的绝大多数网民,他们不会每天为了生计而到处奔波,更多的是需要非物质上的满足,特别是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以及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木子美”等人在网上“秀”自己,就是实现自我精神满足的一种表现。

既然现有五百多万(数量还在持续增长)的博客有了需求,就可以形成一个市场,形成一个产业?现在下这样的定论,也许为时过早。因为网民已经习惯了免费的午餐,至少是现在向博客们收取服务费还不太成熟。就像邮件收费一样,很多使用者会自动地转移到其他不收费或服务更好的网站。但是,不排除很多衍生的服务或增值服务,比如与出版业合作出书、与电信商合作即时博客……

博客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它的传播特点――博客圈内的传播速度和所产生的效果都是其他传播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博客手拉手”、“博客链接”、“类别”等会逐渐把一些“志同道合”的博客聚合在一起,这些博客会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博客对同一类事物的认知度几乎一致。这对广告商来说,几乎是最好的传播者,也是最可怕的传播者。一旦某一商品或服务被他们的其中一个博客所认识,那么他会在整个圈子里迅速传播开来;同时某一不利于商家的信息被他们传播开了以后,将会产生一场公关危机,他的破坏力将不会亚于“病毒传播”的威力。

其实,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利用博客的传播优势,进行营销的运行了,比如IBM、Google等企业。因此,博客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博客聚集起来的一类人,将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而非在博客的内容本身。博客门户把各类博客聚集在一起,这种商机将是无限的,至少可以形成分类广告的产业效应。

有规模,就有产业?

博客门户在中国互联网界仍然属于新兴事物,就像绝大部分人在早期使用局域网的时候,根本就不会预测到会发展到今天这样方便,现实社会中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可以搬到网络里面来。

但随着博客概念的提升,它自身的很多价值会被不断地挖掘出来,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也许会更多地影响互联网的发展,甚至改造价值观念。比如“木子美事件”,极大地挑战着传统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但会不会有雪村、“老鼠爱大米”出现呢?应该会有。博客同样可以像超级女生那样,进行一场全民的造星运动,因规模聚合而成。

《2005年中国博客市场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博客用户由2003年的20万增长到2004年的100万,增长比率为400%,预计2005年中国博客用户将达600万,2006年将达1520万,2007年达2860万,预计2005到2007年年复合增长率均在200%以上。博客读者数量为博客用户的1.25倍,因此我们推算:2004年博客读者数量达125万。按平均每个博客用户创建1.5个博客计算,2004年博客达150万个,比2003年增长了400%。尽管这与中国整体网民的数量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必将是新一轮网络运动的开始。

博客门户形成产业有很多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的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也比较低。因为博客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化的个人网站。门户首页只需通过软件就可以实现,后台也只需要一部分人维护好就可以了,除非为了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服务,研发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与非博客门户网站相比,其运营成本会低很多。

其次进入博客门户网站的门槛比较低,只需个人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门户,聚集全球的博客,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可谓实现了麦克鲁汉所言的“地球村”。这为每单个的博客门户提供了巨大的整合资源的平台,也为推动其产业化规模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当然,单个的博客想成为信息量、访问量巨大的门户时,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除非已经形成一定人气。随着博客们的大量链接与手拉手,各种分类的博客门户将会以某一相对有人气的博客为中心而形成,而且博客将会成为博客门户的主要建设者。各类博客门户和混交门户将遍地开花,门户的彼此竞争将不集中在技术的差别上,主要竞争的是用户内容的质量、数量和特色。这时的博客门户产业将会逐渐形成气候。

拼服务,是出路吗?

当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服务也许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当然,这也会出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问题。因为博客人群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知性的群体,过于标准化会抹煞这些博客的积极性,所以提供一些创造个人特色的标准化服务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如提供更多的网上编辑功能,更多的简捷上网服务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不能吸引网民眼球的信息,终将会永远淹没在信息宇宙中。所以同样不可能逃脱“眼球经济”的规律,人气与网站的浏览量也是博客门户的命根子;但是它自身的传播特点可以弥补非博客门户的不足――必须通过海量的信息与服务来吸引很多的眼球,而博客门户只需要通过共同的喜好、价值取向、文化习惯、年龄等就可把一类博客聚集在一起。

博客门户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因为博客对博客门户的依赖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一旦博客门户不能提供服务了,博客门户就走向了死亡。这主要是博客对门户不需要尽任何义务所决定的。所以,当门户提供的服务不好的时候,博客就会有转移的取向,使博客门户网站很难形成一种垄断。因此,很多非博客门户网也在提供更多的博客服务,目的也许与开通邮件服务一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目前的五百多万的博客,确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家政策也将把博客纳入《电子公告服务》同一系列“互动社区管理”中;Bokee、Blogcn、BlogBus已获得了风险投资,各大中文商业网站、新闻网站、专业网站以及地方门户网站也在争夺用户。实际上,我们从网络的应用上谈博客的经济模型,同样也逃脱不了“用户与平台”的模型。因为天下的赔本生意没有谁会去干,资本同样也不会是傻子;但是过于吹捧,势必会形成泡沫。

上一篇:电子支付指引:“护身符”还是“紧箍咒”? 下一篇:《三国豪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