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止痛说二姜

时间:2022-09-09 04:20:35

二姜,即干姜、高良姜,二者均有温中散寒之功,常相须为用,故名二姜,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入药。中医认为,干姜性味辛、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本品辛热,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名医别录》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珍珠囊》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药理研究表明,干姜有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姜酮和姜烯酮有镇吐作用,并有健胃和驱风作用。

高良姜,又名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中医认为,高良姜性味辛、热,入脾、胃经,有温中止痛之功,本品辛热,专祛脾胃寒邪,故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之效,《本草纲目》言其“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挥发油、高良姜素、高良姜酚等,其浸出液能提高胃酸排出量,并能增进消化功能,排除胃肠积气,在排气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肠道松驰。

干姜、高良姜两者均为辛热之品,为温中散寒要药,但干姜偏治脾寒,菩治胃痛腹泻,并能回阳救逆,温肺化饮。高良姜偏治胃寒,善治胃寒呕脘腹冷痛。现介绍几则粥疗方,供选用。

1 干姜粥:干姜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干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肺虚寒,心腹冷痛,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纳差乏力,肠鸣腹泻,咳嗽痰稀,形寒背冷等。

2 高良姜粥:高良姜1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高良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中止痛。适用于恶心呕吐,脘腹冷痛等。

3 二姜粥:高良姜、干姜各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二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腹泻等。

4 干姜苡米粥:干姜10克,苡仁50克,砂糖适量。将干姜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砂糖调味服食。每日1剂。可散寒止痛,适用于寒痹,关节疼痛遇冷尤甚者。

5 良姜脊骨粥:高良姜90克,羊脊骨1具。将高良姜、羊脊骨洗净,捣碎,水煎取汁,分为2份,每次1份,加大米煮粥,调味服食,每日2次。可温阳健脾。适用于脾胃冷气虚劳,赢瘦不能下食等。

上一篇:出院患者营养干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调查 下一篇:“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主着陆场航天员的医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