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岛非自诩 海南古来多寿星

时间:2022-09-09 03:29:39

鸡窠小儿九代祖

百岁老汉为儿孙

长寿之岛非自诩

海南古来多寿星

海南:古来郡邑多老人

琼崖乃福地,郡邑多老人。关于海南百岁寿星的传说和记载见之于各种典籍。早在西晋时期,嵇含就在《南方草水状》中对海南“寿百馀岁者”的饮食进行过考究;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曾引《琼管志》中对海南的描述:“夏无至热,冬不甚寒,乡邑多老人,九十百年尚皆健步”;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到黎母山时有言:“相传其上有人,寿考逸乐,不与世接”。

关于海南老寿星,最具代表性的传说当属“鸡窠小儿”九代祖,钱易(北宋)《洞微志》有载:“李守中为承旨,奉使过海至琼。道逢一翁,自称杨避举,年八十一,其父叔连年一百二十二。又见其祖宋卿,年百九十五,次见鸡巢中有小儿出头下视,宋卿曰:‘此九代祖也,不语不食,不知其年岁”’。《舆地纪胜》和《正德琼台志》都曾引用过《洞微志》中的这一传说。尔后,“鸡窠小儿”九代祖也就成了琼崖老寿星的象征,为历代文人所唱咏。李光谪居昌化军曾作《赠杜介之》一诗:“南极多老人,今见九代孙。君生古儋耳,德性柔而温。今年八十二,颇觉行路奔。白发映红颜,疑是羲皇人”;被贬海南的苏轼在《和陶拟古・其七》中也曾咏此事:“鸡窠养鹤发,及与唐人游。来孙亦垂白,颇识李崖州……”;唐寅的《世寿堂》亦有“鸡窠小儿是鼻祖,鸠枝老子为耳孙”的诗句。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如今有人以典籍记载和名人唱咏为由,对“鸡窠小儿”九代祖其事其人深信不疑,这未免有点天真。去年《海南日报》有人撰文,谈到海南人瑞“鸡窠小儿”时,强调“客观真实的”、“并非随意杜撰”、“令人难以置疑”云云,笔者实难苟同。诚然,此传说足以说明海南的百岁老人较多,但“鸡窠小儿”九代祖的记载却大有疑问。细究一下,杨避举的父亲一百二十二,其祖父一百九十五,那么,祖生父时岂不是73岁。中国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说海南百岁老人多我是信的,要说海南人七十三岁时还生孩子我至少会打一个大问号,况且,“鸡窠小儿”九代祖如果是一百九十五岁的宋卿之九代祖,即使以十八岁作为每一代的生育年龄,“鸡窠小儿”至少也得有357岁,又或,“鸡窠小儿”若是其最小的子孙的九代祖的话,也大约应是宋卿的三至五代祖,至少也得有250岁左右,岂可信乎?当然,正如国人说彭祖,传说归传说,不必去深究,却也千万别当真。

然而,海南古来有些百岁老人的记载是很正规的,明唐胄的《正德琼台志》“郡邑多老人”条目中记载:“天朝临高人柯浩,生于元至甲午,没于永乐癸巳,年一百十二岁。交趾妇人,失其姓名,居临高,年一百四十岁,正统间没”。此二人与唐胄本人所处时代较近,记载亦详,还是可信的。

海南:长寿岛名不虚传

海南人长寿见之于各种典籍,近些年来,有关人均寿命和百岁老人的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海南长寿岛名不虚传。

2007年,我曾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委托项目(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前期创作,在整理中国各省人均寿命数据时发现,海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寿命这两个数据在全国的排名都名列前茅。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寿命为75.21岁,上海79.36岁排名第一,海南78.56岁排名第二;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寿命为69.55岁,上海77.07岁排名第一,天津74.64岁排名第二,海南74.25岁排名第三。

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海南省百岁老人密度排名全国第一。海南省有百岁及百岁以上的老人1371人,平均每10万人就有13.22位百岁老人,几近世界长寿多标准的一倍(世界长寿乡的标准为每10万人中有7位百岁老人)。目前,海南省的海口、澄迈、临高、文昌、万宁、屯昌、琼海、定安、儋州和五指山等一半以上的市县均超过世界长寿乡标准。

海南省百岁老人又以澄迈县最多。2009年7月,澄迈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如今,该县有156位百岁以上的老人,每10万人中百岁以上老人有28.9位,是世界长寿乡标准的四倍。全县80岁以上老人超万人,9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0人,是真正的“中国长寿之乡”。

海南人长寿的数据使我很奇怪,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即便与国内一般省份相比也相对落后,何以在人均寿命和百岁老人的排名中如此靠前?

海南:人长寿奥秘何在

海南人长寿既无经济发达的基础,亦非医药水平之故。海南古时无医,人生病不吃药。《正德琼台志》载:“琼之俗无医,民疾但求巫祝。诏以《本草》给之,今多医,而祷祭仍旧。东坡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即便是今天,海南医疗条件和水平也比不上大陆的一般省份。显然,海南人长寿取决于以下因素。

良好的生态环境。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中有五指、黎母诸山,热带天然森林覆盖了岛上58.48%的面积。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述黎母山时说:“人欲穷其高,往往迷不知津,而虎豹守险,无路可攀,但见水泉甘美耳。”据《汉・地理志》记载,海南古来“无马与虎”,周去非说“虎豹守险”有点言过其实,但“水泉甘美”之说却不虚。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空气质量居全国首位,水质总体优良。以空气质量为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至1500个为清新空气,北京天安门负氧离子含量为400个/cm3,而海南大部分地方负氧离子含量在8000个/cm3以上,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5万个/cm3,个别地方如吊罗山高达12万个/cm3,整个海南岛就是天然大氧吧,难怪有人笑称海南岛的空气可以装瓶去卖。

来过海南的人都能体会,当你从外地来海南,一下飞机,顿生神清气爽之感,一些从高原来的朋友甚至会有醉氧反应。近些年,渐渐有内地老人来琼过冬,一些有气管炎和哮喘病史的人说,他们来海南后,这些病竞不治而愈。

海南处处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蓝天白云悦目赏心,椰风海韵沁人肺腑,如此好的生态正是海南人长寿的首要因素。

独特的饮食习惯。海南依山畔海,是个插根扁担也发芽的地方,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山珍海味、五谷杂粮、热带水果,一切取之随意,用之自然。自古以来,海南不像大陆那样经常发生,饿死人的事更是罕见,《舆地纪胜》描述儋耳风俗时说此地“无饥寒之民,凶年不见丐者”。这种现象皆因海南四季常绿,地方富藏之故。更值一提的是,海南人自古以来保持着细粮粗粮并食同进的饮食习惯,直到今天,海南人的酒席上仍会摆上薯蓣和玉米。这一点,一些典籍中有明确记载。晋嵇含在 《南方草木状》中就说:“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惟海中之人,寿百馀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尔。”嵇含说海南人“食甘薯”是事实,但“不食五谷”之说却未必可信:一者海南原本就有野生稻,至今这些野生稻仍是国人研究杂交稻的重要基因库,安能断言“不食五谷”?再者《山海经》第十七《大荒北经》有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禺号是海神,乃黄帝之子,儋耳之国任姓是禺号的子孙,那么,海南原始居民是黎是汉就很难说了,这一话题将另辟文细表,这里不赘述。但《山海经》记载海南儋耳国人食谷,则嵇含说海南人“不食五谷”不足信。苏轼云:“海南薯为粮。几米之十六。”苏轼是被贬海南在儋州生活过的,其记载较为权威。明《正德琼台志》亦有对海南饮食的记载:“旧志云:地高田少处种山禾,或薯蓣、天南星、粟、豆,兼粒食食之。”

由此看来,海南人杂食粗细粮是其传统,而取之随意、用之自然又是其饮食习惯,这或许是海南人长寿的又一重要原因。

恬淡的生活态度。海南地处热带,资源丰富,其衣食之忧远不如身处北方少数民族那么强烈,热带地区这些特点造就了海南人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海南人生性恬淡寡忧。在海南,田岁有三熟,蚕一岁八登,有渔稼之乐,无饥寒之忧,这也使海南人形成了恬淡寡忧的性格和生活态度。许多大陆人初来海南,对海南人的生活态度颇有微词,尤其见海南男人经常悠闲自得地喝老爸茶,会窃笑其不思进取,不屑其小富即安。然而,海南人依旧我行我素,保持着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海南人性情平和能容。自古以来,海南的生黎、熟黎、汉人、蛋民各居其所,大抵相安无事。即便是黎族内部,峒与峒之间也能和平相处。不像北方少数民族,要为统一部落用兵,要为扩张掠夺而战。正因如此,海南黎族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一统政权和黎族大首领。唐宋至明清,海南又有陆续有回民、苗民上岛定居,形成了生黎、熟黎、苗民、回民、汉人、蛋人各占一隅的局面,但多数时期仍能和平相处。虽然,海南自古有海盗出没为患,亦有黎民与汉政权之间的冲突,但相对北方少数民族而言,海南古来战事较少,大规模的战争更是罕见。《舆地纪胜》中说:“海南自古无战场,靖康之变,中原纷扰三十年,此郡独不见兵事。”直到今天,大陆来琼定居的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海南人并不怎么排外,外来人比较容易融入。

恬淡寡忧则少病益寿,战事少则因兵祸折寿者少,这也是海南古来多寿星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为一棵树寻找伴侣 下一篇:时光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