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冠心病急诊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时间:2022-09-09 03:23:41

心内科冠心病急诊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心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在行介入手术治疗时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 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手术;心内科;安全管理;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05-01

随着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于临床护理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将会对我院实行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心内科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13例女性,47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7-59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另选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19例女性,41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4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心内科应急预案 ①从事心内科急诊介入手术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指定位置,并各司其职。手术前必须对手术签字单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运输途中,必须准备好简易人工呼吸器、临时起搏器以及除颤监护仪,同时还必须准备好抗心律失常、多巴胺、肾上腺素类药物,此外,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测。②在接诊时,一定要对随带药品是否齐全、患者的碘过敏试验结果、术前用药执行情况、是否备皮、手术名称、诊断结果、年龄、性别、姓名、床号这十项内容进行仔细的检查,避免摔伤患者。③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的监视,熟悉临床中常见严重并发症并对其抢救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1.2.2 无菌操作管理 让护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随时注意他人和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无菌操作相关规定的情况,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必须立即纠正。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应达到安全、美观、有序、无菌、干净等要求。

1.2.3 护理风险事故的预防管理 术前对患者的用药、检验报告单、碘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名称、性别、姓名等资料进行再次核对。在此过程中,严禁出现任何疏忽,否则将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2.4 建立人性化护理制度 让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者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综上所述,在对心内科急诊患者进行手术室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我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在对心内科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管理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雪琴,周莲.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1395-1396.

[2] 马庆俊.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337-338.

[3] 黄慧,戴玲.表格式交班表在冠心病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3):5137.

[4] 谢培杰,高美芳.冠心病介入术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6):650-652.

上一篇:浅谈护理告知对儿科护患纠纷发生的预防效果 下一篇:剖腹产术后的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