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意造亦成法

时间:2022-09-09 02:28:49

如果溯源的话,段国强先生学习书法已经40余年了。2015年3月,他将自己近十年来精选的书法作品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既有他擅长的行草书,也有不常见的真、隶、篆诸体,平正而不失灵动,道劲而多妍美的字态,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书风,在当今书坛别有一种古典之美。

段国强学习书法源于幼年时的热爱。据他自己回忆,最开始他是对绘画感兴趣,从小学到初中,绘画一直是他的特长。偶然的机遇,他开始学习书法,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并一发不可收,原来对绘画的喜爱也逐渐割舍了。也许是有一些绘画的基础,他学习书法十分顺利,到工作以后,无论是在学校教书,还是从事编辑工作,书法已成为他的专长,并发挥着作用了。

他学习书法得益于深厚的“童子功”,遍习晋唐诸家法帖。早年对楷书下过深功,先从欧阳询人手,得其骨力,又习颜真卿丰其筋肉,还吸收了一些魏碑的字势,用笔、结字自有出处,庄重不失活跃,规矩不失灵动。特别是他的小楷,加入一些行书笔意,点画活泼中现精致,结体灵动中现规整。代表作《小楷洛神赋》,洋洋洒洒千余言,一气呵成,首尾连贯,一笔不苟,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其最擅长的还是行草书,是以二王书为根基,取孙过庭《书谱》韵致、赵孟\之妍美。平正、雍容又不失妍美、灵动的书风,显然是出自晋唐正脉,同时又吸收了元明人的姿态,化古为新。看似随意流动、潇洒中,实则笔笔精心。无论是每字的结体,还是通篇的章法布局,呼应、揖让,浓淡、黑白对比均十分讲究、妥帖,可以看出书写者在平正与险峻、唯美与古朴、圆熟与生拙间寻求着辩证与统一。他的老师王遐举先生赞之日:“清秀之气跃然纸上。”《草书千字文》虽然名为临智永书,但其温润、娴雅又有几分娟秀的姿态,分明是自家体格,体现其临古而化、为己所用的能力。在段国强的书法创作中篆隶书并不常见,但也下过功夫,隶书以《张迁碑》为体,糅以《石门颂》之飘逸,王遐举称赞:“用笔灵活,甚有功底。”篆书取《石鼓文》之质朴、浑厚,金文结体的错落、顾盼之姿,加以赵之谦的秀逸姿态,也别有意趣。观其书自有一种浓郁的古典气息,所谓“无一笔无来处”,但又非是“集古字”,分明是属于自己的“这一个”,因而既遵循书法艺术的传统美学观念,又有着清新的时代风尚。

段国强在书法上的成就,得益于多年的传统文化熏养,加之数十年不懈的笔墨追求。他长期任职于文物部门,并从事了近30年的文物书刊的编辑工作,主编了多部大型的文物图书,如《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国艺术史》《国宝》《盛世佛光一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等等,其中的多种图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大奖,在业界颇具影响。

编书是一种学习,编辑古代艺术史就是跟历史上最出色的大师学习,在这方面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年前他参与了60卷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的编辑工作,其中的“书法”、“碑帖”等部分全部经他之手编辑出版。他说,这就等于千余件古代经典书法珍品被我细细地揣摩了一遍,每一字、每一点画都不落下。整整五年时间,他从早到晚伏案工作,用简易的看片器看图片(那时还没有数字图片),甚至有多次机会到故宫的库房中亲眼目睹了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赫赫真迹。这样的学习远胜照本宣科的单纯临帖。

名师的指点在段国强的学书道路上至关重要。他认为,在艺术上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老师书法家王遐举,一是他的岳父、也是他的老师画家侯及名。王遐举先生不仅亲自指点,还在其书艺稚嫩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在王老身边得睹其挥毫运笔,深受启发。他认为,明清以来,诸体互参成为一种书法创新模式,但将隶书笔意完美地运用到行书中,王老为第一人。作为岳父的侯先生,不仅教授他书画技法,更是在学术上、做人上给予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持续至今,从他在侯先生遗作上的几首题诗可见一斑,如《工笔玉兰蛱蝶图》题:“富贵野逸笔,更兼崔生神。一枝春消息,满纸见故人”,《荷塘图》题:“水岸舂柳绿,池上夏荷风。落笔花烂漫,临书又忆翁”,既准确地写出了画意,又表达了缅怀之情,感情真挚。

段国强的书法已进入了一种深谙传统又极具个人特性的阶段,难得的是其自然流露的书卷气,在当今书坛凸显个性、开张躁露的风气中别有一番韵致。对于书风的“个性”问题,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上帝造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学识、修养甚至于脾气秉性的不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取向。放到书法上,就形成了“自家面貌”――既有平正的,也有险峻的;有温和中正的,也有躁露张狂的;有妍美清秀的,也有雄奇苍劲的。从美学上来说,不同的书风特点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但在学习前人的选择上,却有着高低之别,因此,古人说“取法乎上”。如何选择师承,关乎书法今后的发展,不仅是审美问题,也是学识和修养问题。有的学书人从一开始就选择的是错误的师承,那必然要走错路,起码是弯路。有的人分不清高下,把糟粕当传统,这就不是走弯路的问题了。所以,提高修养是书法的字外功,书法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法问题。这几年,不断有人请他讲如何学习书法,他总是从古代艺术史、从书法鉴赏人手。他认为,技法是可以通过练习掌握的,而前提是审美,没有正确的审美观,熟练的技法也可能是谬误。

敬畏传统,但绝不反对创新。段国强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传统已经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阻碍了前进的方向,而是我们对传统认识得太少,或是歪曲了传统。传统与创新绝不是对立的,历史上所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都是优秀的传统继承者,从王羲之、王献之到颜真卿、柳公权,从米芾、黄庭坚到赵孟\、董其昌,无不如是。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均应是符合艺术规律、符合时展的,经过艺术家长期提炼的高等艺术,要经过艰苦的磨练,又是水到渠成的。任何走捷径、异想天开闭门造车式的“创新”,只能是离真正的创新越来越远。

上一篇:黄公望《良常山馆图》的两个临本 下一篇:翰海春拍5.5亿元稳健收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