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靠电影不赚钱 好莱坞电影分账探秘

时间:2022-09-09 01:48:46

单靠电影不赚钱 好莱坞电影分账探秘

90/10,还是保底70%?

刚刚过去的2014年,北美电影市场寒意阵阵,年票房103.54亿美元,是最近六年里第二低的,而12.75亿的观众总数是20年来首次跌破13亿,比创纪录的2002年足足少了3亿人次。从103.54亿美元里去掉加拿大的部分,美国票房是90亿美元出头,已经不到中国的两倍,遥不可及已经变为一步之遥。

不难理解,在观众汹涌之时,拥有电影票定价权的影院没敢涨价,8.12美元的均价比2013年还少1美分,中国与美国差不多,也是两年票价未动。然而好莱坞发行公司的动作则有趁火打劫之嫌,拿走新片票房产出最多的首周的所有毛利,而不是原来的90%。

多年以来,好莱坞用的都是90/10分账模式,还有个保底70%分账模式做补充。具体来说,就是发行公司和影院一家家先商定放映场地津贴,津贴数额依据影院的位置,占用影厅的数量和总座位数而定。影片上映的前两到三周,以票房减掉放映场地津贴,剩下部分发行公司分得90%,影院留下10%,此后放映场地津贴随着放映该片的影厅减少而降低,而为了鼓励影院继续排映该片,影院的份额也会升到20%乃至更多。

保底70%模式和中国目前通行的分账模式差不多,没有放映场地津贴这一说,发行公司拿走前两到三周的70%,之后也是影院份额越来越高。这里的周通常是从周五到下周四的七天,每周票房数据汇总后,发行公司从两种模式的计算结果中选择收益更高的分成,而结算周期是上映后28天。

片租是什么?

电影公映28天后,影院会支付给片方票房分成,这部分通常被称为“片租”(film rental)。片租通常会根据制片方的情况,先从票房收入中减去双方认定的必要固定开支,而这项开支的主要依据是电影院的条件,如设施、座位数等。或是采用保底的分成方式,制片方直接拿走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来说,制片方的平均收入将占到上映时期整个票房收入的50%,影院则将获得剩下的一半。

奇怪的电影票价

电影票定价是很奇怪的:时长三个小时的电影的票价,不会是一个半小时电影的两倍,而且大受欢迎的佳片的票价,和人人喊打的烂片相差无几―经济学的供求定律,在电影票这里是失效的。这实际上是电影业和观众的一个默认的共识,影片能否让观众满意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影院不会为烂片退钱给观众,也不能因为影片质量上乘而让观众多付票款。失去退货权的观众有两个选择,要么当小白鼠以身试片,要么听从别人的判断。

大发行公司为何强势

最近几年,好莱坞有了新情况,影院无法保住最初两三周90/10分账里的10%,这其实意味着影院在好莱坞体系里地位的下降。好莱坞六大中的华纳兄弟、派拉蒙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都是以经营影院起家,而今天它们已经不需要再拥有影院。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有了更多方式赚钱,票房只是发行公司收入的一部分,北美票房分成只占到好莱坞六大电影收入的四分之一。对发行公司来说,影院放映更像是大广告,为之后其它渠道的收入打开局面,包括海外票房、DVD和电视播放权,以及电影产品。

大发行公司发现,电影票房越来越难预测,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除了几部耗资过亿的重点大片,还要以量取胜,保不齐哪部就成了黑马,或者挖掘出有能力的新导演和新星,像2013年的《美国骗局》,制作费只花了索尼4000万美元,而全球票房却高达2.51亿美元。以2014年的六大冠军二十世纪福克斯为例,共有8部过亿影片,但全年共发行影片17部。六大中华纳兄弟发行影片最多,高达22部。既然影片更多,花费也水涨船高,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从卖座片中榨出更多的油水。仅仅十年前,大片首周七天票房还只占总票房三分之一,而现今的标配是一半。

影院对此没什么反抗能力,因为大片太重要了,而这些大片又几乎都在六大手里。2014年北美上映687部影片,而前30部影片的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也是观众的一半,就是说,30部等于另外657部。考虑到影院数量在持续增加之中,而且受放映厅数量和邻近的竞争对手所限,只能放映前30部影片的一部分,根本承受不了失去任何一部大片的损失,所以当发行公司要拿走大片前几周那10%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分账

曾担任华纳兄弟本土发行公司总裁的丹尼尔・R・费尔曼以2001年圣诞档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一家签约影院前三周都是90/10分账,以及保底70%,影厅是4个,总座位数1000个,而放映场地津贴为23785美元,该片首周票房133331美元,按90/10分账,133331减去23785就是109546美元,再乘以90%,华纳兄弟分到98591.4美元,而按保底70%分账,华纳兄弟可以拿走93331.7美元,前者比后者多5259.4美元,华纳兄弟按合同可以取高者98591.4美元。

到了第四周,这家影院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调到4个更小的放映厅,总座位数降到841个,放映场地津贴相应降到20095美元, 90/10分账不变,但保底降到60%,当周票房22395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保底60%对华纳兄弟更为有利。第六周以后,即便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样的超级卖座片,影院也只会为其留下一个放映厅。有趣的是,那些口碑很好的影片,还有上映多周后得到奥斯卡提名的影片,随着放映规模的缩小,在继续放映该片的影院里会重新获得竞争力,有些放映周期会长达数月。

罕见的50%排片率

2014年中国有两部影片排片率在50%以上,《变形金刚4》和《一步之遥》,这种情况在北美是不可想象的。2014年银幕总数为42814个,中国同期是18195个,发行公司追求过高的排片率,只会提高成本。以首周七天票房最高的《复仇者联盟》为例,在4349家影院的近万个银幕上放映,这几乎是超级大片的极限放映规模了,而每家影院产出62088美元,效率之高足以让影院和发行公司实现双赢。

特许经营权和精细运作

放映场地津贴可以帮助影院付掉房租在内的主要开支,而要有利润,影院还得想其它办法。而任何一个生财之道,都离不开大片带来的大量观众,这与中国新建购物中心会在高楼层配建电影院吸引人流量是一样的。前面说过美国电影票均价是8.12美元,影院的分成比例非常之低,但6美元的中杯爆米花,一份的毛利可是有5.4美元,影院经营的其它零食和软饮,售价都远高于超市价格,这才是影院的真正利润点。可以说,电影院卖的东西里,除了电影票都不便宜,比如跟热门影片有关的毛绒玩具和各种纪念品。

中国的影院也是如此,北京有一家影院,地理位置毫无竞争力,还有就是规模超大,座位超过3000个,日常维护费用极高,很难做到收支平衡,但凭借远低于北京平均水准的电影票价,这家影院的观众总数高得惊人,因此活力十足。北京东部某影院,平均票价甚至比美国还高,因为是在中心商业区,观众本来就有消费力,就没有必要采用低价策略,上座率也是居高不下。

低票价只是多个选项中的一个,为了打动观众,影院还要想尽办法,比如更舒适的等候区,更方便的购票方式,像这两年普及的网站购票和影院自助取票。放映厅的设施也得不断升级,商务舱级别的座椅已经不新鲜了,更好的音响,更大的银幕,成本高昂的IMAX也在加速普及。2006年之后,梦工厂动画在内的好莱坞大公司力推3D电影,影院最初反应冷漠,不光是因为3D放映设备动辄10万美元,还在于无法判断观众是否捧场,而当3D的《阿凡达》在2009年底带动起观影热潮后,影院便毫不犹豫地拥抱3D了。

因为只有当观众不断涌入,影院才能运转自如。特许商品虽然利润丰厚,但在家庭观众扎堆的节假日以外营业额会少很多,而贴片广告就不同了,每周的热门新片都会带来新的广告,主要是电影预告片,不过,贴片广告也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得罪观众的风险是不值得冒的,干脆美国影院业主协会出面,规定贴片广告的时长。影院其它的花招也不少,包括影院内的各种广告位,附设的游戏厅,放映厅也能出租做会议室用。甚至前面提到的爆米花和软饮,还是从赞助商那里继续为影院赚钱,通过把赞助商的商标印在爆米花盒子和软饮的杯子上,影院又得到一笔收入,而所有这些,发行公司都是不能参与分账的。所以当影院业主向经济学家吐槽,说自我定位是卖特许商品的,其中也许是包含一点自得的。

好莱坞的三种分账模式

片方会在电影上映前2周安排影院试片,观影的分别是影院会员、广告商和运营商。之后片方就会与影院联系,指定影片公映时期的固定开支、分成比例以及上映的银幕数和时间。通常会有三种合作模式:即议定保底价、一口价以及比例分成。一般来说,制片方的平均收入将占到上映时期整个票房收入的90%,影院只能赚取一丁点。换句话说,在美国,一部电影的首周票房如果是1亿美元,片方最高可以拿到9000万美元。

上一篇: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障碍及对策 下一篇: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