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上市剧减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2-09-09 11:21:07

大量企业选择留在国内上市,不仅增加了A股IPO压力,由于排队上市,甚至不排除贻误公司发展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包括赴美上市),不仅达到早日融资目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客观上也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融资压力。

2015年进入尾声,有关的不完全统计数据也相继出台,如近日有外媒报道,2015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数量为14家,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PO总规模6.66亿美元,是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较2014年的290亿美元下降98%。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数量锐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随着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火爆,一些国内公司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市场。虽然今年A股市场因股灾IPO发行一度中止,但今年A股新股发行数量仍达到200只以上。因此,在国内A股市场新股发行正常进行情况下,一些企业愿意留在A股上市很正常。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数量急剧减少说明了什么?表面上看,是管理层积极推进A股IPO进程的结果,也说明A股市场对IPO公司的吸引力所在。但实质上是一种劣币效应,或说是一种“臭水塘”效应。毕竟A股市场的所谓吸引力,并不是以优点来吸引IPO公司,而是以劣根性吸引IPO公司,比如A股市场投机炒作盛行,可赋予IPO公司以更高发行价格;比如A股市场没有严刑峻法,包括造假上市,也不会重罚;比如A股市场保护融资者利益,而牺牲投资者利益等。

也正因如此,更多公司愿意留在国内上市,哪怕排队两年也在所不惜。这正是导致赴美上市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实际上,2015年不仅赴美上市企业数量锐减,已经在美上市的企业,也都积极开展私有化行动,从美国市场上撤出,回归国内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私有化的中概股多达34家,其中分众传媒与巨人网络已成功登陆A股市场。

当然,从企业个体来说,愿意选择去哪里上市是它们的自由与权利。但从“中国公司”整体来说,赴美上市数量剧减并不是一个好现象。首先,不利于中国企业规范化发展。毕竟在美国这样一个监管严格的市场更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化发展。相反,A股市场是一个圈钱市,企业造假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市场里,上市公司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并不容易,希望通过上市来达到规范化发展更不可能。其次,不利于宣传中国公司,不利于中国公司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过程,是宣传中国公司的过程,是中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甚至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过程。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在美国市场掀起一股红色“中国风”,让美国投资者进一步认识中国公司,进而进一步认识中国。但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大减,无异于中国公司自己关闭了展示中国的窗口。

此外,大量企业选择留在国内上市,不仅增加了A股IPO压力,由于排队上市,甚至不排除贻误公司发展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包括赴美上市),不仅达到早日融资目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客观上也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融资压力。如今,可赴美上市公司不赴美上市了,甚至已赴美上市的公司也要撤回国内,这只会进一步增加A股市场融资与再融资压力,对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弊多利少。

作者简介:

皮海洲,经济学家,职业投资者,独立财经撰稿人,二十多年的股市磨练,练就了对股市独到的眼光与见解,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述、股票炒作心得为主,以反映中小投资者呼声为 己任,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等。

未来将习惯万科类连续剧

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无意义的道德说辞。按照规则出牌,实力为王才是铁律。即便是宝能抱有其他企图,但是只要它维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继续增持股份,万科也不得不将它纳入管理层。

张敬伟

万科与宝能的控股权之争,类似的题材在好莱坞或者TVB的电视剧中十分常见,但这样的剧情发生在A股市场,在舆论场上则引发热烈议论。很多看似中庸的评论背后,其实也各持立场。

上周五,万科A临时停牌,同时公告称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资产重组。这预示着争夺双方可能使出更多猛招。一方面,万科管理层需要发动更多力量阻止已成最大股东的宝能进入管理层,宝能则会继续坚持以资本和市场的力量说话。

从市场逻辑看,万科与宝能的资本游戏并不复杂。作为房地产界大佬,万科早就是国民企业,拥有相当正面的市场影响力和资本凝聚力。即便是在过去多个周期的股市动荡中,万科也经受住了考验。在万科的股权构成中,不仅有忠诚的散户拥趸,还有持股15%的大股东华润。除此之外,万科的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市场累积的品牌等无形资产。

对于宝能系大幅吃进万科股票,可以视为保险资本对老牌地产股的觊觎,而其中所包含的杠杆等因素,也反映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变化。简言之,这是一场新兴资本对传统资本的大战。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是,房地产业深陷“新常态”而呈现“新平庸”之惑。尽管宏观政策频出利好,但消化库存已成为长期压力。整个地产业,很难再现以往的繁荣。

不过,由于万科地产开发的重点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地产开发也比其他开发商更具品牌号召力。因此,借力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业的稳健增长,以及在三线城市库存压力不大的特点,万科依然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航者。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优胜劣汰,未来房地产业将形成新的资源盘整,万科作为行业龙头,其未来并不像整个地产业那般晦暗不明。

这正是宝能系盯上万科的主因――进可凭借第一股东的身份,要求进入董事会来确保产业扩张,并享受长久的地产业之利;退可通过资本市场操作拿钱走人。而这或许恰恰是万科坚决反对宝能系进入的原因。

万科称蓝筹地产股估值过低并不错,股权分散也是一大特征。但对万科而言,已经习惯于维持既往的股权结构,对于新资本的力量认识不够、评估不足。宝能系在资本市场的突然发力,可能会被万科认为是突袭,这让万科方面充满愤怒。

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无意义的道德说辞。按照规则出牌,实力为王才是铁律。即便是宝能抱有其他企图,但是只要它维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继续增持股份,万科也不得不将它纳入管理层。因为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按照资本份额重整权力分配的问题。当然,万科也可以通过正常的股权操作,联合更多资本将宝能系股权压缩或将其逼退。据悉,万科已开展连横合纵的资本游说,注定会有一场复杂的资本大战。

影视剧中早就演绎过豪门股权博弈的桥段,现实中的股权大战正式上演,而且未来还可能成为更频繁上演的“电视连续剧”。无论是万科也好,还是其他市场主体也罢,都应该适应这种资本博弈的游戏。但不管如何博弈,公开透明讲规则都是必须的。

作者简介:

张敬伟,曾为新闻记者,后为公务员,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先后有多篇财经及评论文章见诸报端。

上一篇:中韩自贸的山东意义 下一篇:浅析经济增加值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