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梅拉的贞洁观与理查逊的道德理想

时间:2022-09-09 10:49:21

帕梅拉的贞洁观与理查逊的道德理想

摘 要:十八世纪,很多下层社会女子借助婚姻提高自己社会地位。这样,婚前的贞洁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作为一名道德卫士,理查逊在《帕梅拉》中,明确地提出了对当时年轻女子的道德要求,以达到其通过小说写作进行道德说教的目的。虽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帕梅拉成为道德楷模的同时,也成了姑娘们攀高枝的榜样,但是,正因为女主人公的拼死守贞洁的美德获得报偿,小说红极一时,作者才得以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塞缪尔・理查逊 帕梅拉 贞洁 道德理想

塞谬尔・理查逊是英国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被许多人尊称为英国小说之父。Kinkead-Weeks认为塞谬尔・理查逊是英国心理小说的奠基人。伊恩・瓦特(Ian Watt)认为“理查逊的历史重要性基本上依赖于突然性和完整性,他使得可能会被认为是总体上的小说类型的最起码标准的形式现实主义得以产生。” (Watt 34)。许多评论家都讨论过理查逊与女人之间的友谊关系。卡罗尔・弗林(Carol H・Flynn)认为“理查逊喜欢谈论的话题不是关于政治,宗教或哲学,而是关于家庭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女人的地位和得体的行为”(Flynn 50)。事实上,理查逊的成功就源于他的第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帕梅拉》。这部小说是由女主人公帕梅拉写给父母的信件构成。它讲的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仆,拼死抵抗来自年轻的男主人的种种诱惑,守住贞洁,最后成为她所服务的那个大宅子的女主人的故事。这部书信体小说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成为英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8世纪,大多底层社会的女孩子们都寄希望于通过婚姻来提高自己社会地位。“女人注定要结婚或被诱惑,或者幸运的话,一直是处女”(Watt 138)。换句话说,少女们的未来只有三种可能,即嫁人为人妻,或沦落街头成为,或者幸运的话,做一辈子处女。然而在当时,要借助婚姻提高社会地位是异常空难的。上流社会中,婚姻被看成是社会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商业交易。女人们发现,找一个丈夫是异常困难,除非能给他带去丰厚的嫁妆。拥有金钱和头衔的男人寻找的都是富有并可以成功地巩固和拓展自己家族的女人。正如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所说,“家庭结构是以权力的等级,包办婚姻和对孩子们的培养为特征的。它是一个不仅有情感因素也有相互的经济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结构”(Stone 88)。

现代读者也许会说,在那个时代,既然婚姻对女人来说是那样的令人沮丧,她们可以选择不结婚。现在,女人终身不嫁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18世纪单身女人的命运是现代读者无法想象的。那时候终身不嫁是极为罕见的。单从语言学角度看,“spinster”原意为四处游荡的女人,后来指一直作女仆,或守贞洁到结婚或去世的女人。后来,这个词大多被用为贬义。艾米・路易丝・埃里克森(Amy Louise Erickson)说,17世纪末,像“老处女”和“老女仆”这样的词被用于贬义,意思类似于“一个丑陋的、未婚的30岁女仆”(Erickson 48)。英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是,如果女人一辈子不嫁,死后就得在地狱牵猴子。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单身女人的歧视和反感。她们常被社会孤立、排斥。而且,未婚女子在生活中,承受的压力也是多重的。18世纪,英国国内工业衰退,婚外的经济独立变得日益困难。纺织业和其它经济工作中很少需要女劳力,所以,未婚女子对家庭来说就不再是有益的经济资产。在社会各个阶层面中,长期处于单身的女人,是其父兄的负担、包袱。正如Doris Mary Stento所说, “因为没有找到养活她的男人,她是家庭(父亲或哥哥)的负担,是一个失败者,”(转引自Erickson, 184)。这也是帕梅拉在多次遭非礼的情况下还找借口不回父母身边的原因之一。

更糟糕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单身女人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是十分危险的。正如弗林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的,“女人是建立在下水道上的一座庙宇,它的存在是极不协调的,随时都可能坍塌”(Flynn 128)。也就是说,如果女人不是圣徒,她就将堕落。理查逊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卫道士,他把婚姻和家庭看作是道德和宗教的实体。在他眼里,一个为了一时的物质享受,而出卖名节的女人(如,之女人)是可耻的(转引自Berger 667)。帕梅拉是理查逊为他的女性读者设立的一个道德模范。所以,她必须是纯洁,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女子。尽管在天主教里,一个处女殉难可能是高尚的,但是在理查逊眼里,美德不同于对个别道德模范的观念要求,家庭是最重要的,帕梅拉必须选择结婚。

18世纪,婚姻确实能给女人带去好处。首先,它给女人提供了独立于父兄的生活方式。帕特・罗杰斯(Pat Rogers)认为婚姻对当时的女人很重要,“所有女人对财产享有最少的法律权力,她们几乎没有享受民权的机会和职业的出路,但是如果结婚了,婚姻可以让她们在社会中受人尊敬。”(转引自Flynn 65)。其次,婚姻可以使女人逃脱孤独一生或沦为的命运。

但是,下层社会的女子没有丰厚的嫁妆。唯一可以用来换取婚姻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身体――贞洁。所以,在婚前守住贞洁成为改善她们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帕梅拉的成功就源于她的道德信念――婚前宁死不失贞。她不只一次说到:“毁灭一个女孩的贞洁比割断她的喉咙要严重得多”(理查逊111)。此刻,贞洁上升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这种对女性贞洁的高度关注,不只限于女主人公一个人。小说一开始,当帕梅拉的父母发现B先生给了他们的女儿银子时,他们就警告她:如果你发现一点对你的有不良企图的迹象,务必抛开一切回来到我们身边;因为我们宁愿看到你衣衫褴褛,也不愿别人说我们的孩子为了世俗的享受而失去贞洁 (理查逊 46)。父亲要帕梅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贞。父母把控制女儿的视为自己的责任、家庭的利益。正如马格丽特・杜蒂(Margaret A. Doody)所说,通过对女孩子的控制,她的家人能更好的掌控她的婚姻选择。失贞可能会减少她的婚姻机遇 (转引自Schlegel 723)。

最后帕梅拉抵住诱惑,选择了贞洁。“我宁可万劫不复,也不愿意耻辱地活着” (理查逊47)。这也正是理查逊的选择。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了他的道德标准。最后,帕梅拉的选择被证明是她所做的最佳选择。如小说题目――“美德报偿”(Virtue Rewarded)所暗示的,她的将会得到回报。通过小说理查逊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传达了他的道德启示:即放荡的男人不会因其欲望对象的成功反抗而受挫,他们肮脏的伎俩会继续。因此,年轻女性应该始终保持警惕,向帕梅拉学习如何反抗他们。年轻女性若能在婚前守节,她们将会得到回报,获得地位的提升。小说的成功使理查逊达到了其通过塑造一个贞洁的典范来教育女性、宣扬清教道德规范的目的。

然而,自从《帕梅拉》出版之后,它就一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在十八世纪,它被广泛视作是年轻女性道德的典范。作者认为小说的作用应该是为女性提供榜样让她们模仿,从而达到教育她们的目的(理查逊31)。正如克莉丝汀・鲁尔斯顿(Christine Roulston)所说,男性读者是自己的监管人,而女性读者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无论是处女,新娘还是妻子,都需要通过好的文章让她们知道自己的身份(Roulston 4)。

理查逊欲将帕梅拉作为年轻女性读者的榜样塑造出来,但是有人对他写作意图的合理性提出了质问。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曾戏仿《帕梅拉》写了《莎梅拉》(Shamela),《约瑟夫・安德鲁斯》(Joseph Andrews)专门来讽刺理查逊小说主人公帕梅拉反抗B先生的诱惑时的各种行为,其实是她攫取男主人的爱情的伎俩,只有断然拒绝男主人以保名节才是真正的道德之举。在批评《帕梅拉》者看来,帕梅拉的反抗行为变成了提升她社会地位的方式。正如鲁尔斯顿所说,“谦逊(modesty)是被公认的女性贞洁的外在防护,也是她们内心诚实正直的外在标志。但它也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宣传,一种性吸引” (Roulston 5)。因此,理查逊为女孩们树立了道德榜样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所有模仿帕梅拉的女性读者都会索取最终的回报。道德的楷模在一些读者心目中变成了攀高枝的榜样。虽然这很具有讽刺意味,但也许正是因为美德可以得到报偿,所以小说一问世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读者,尤其是中下层的女性读者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在伦敦出版第一年就再版了五次。这种轰动说明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是深入人心的。在人们沉醉于女主人公传奇经历、为她的成功欢呼雀跃的时,他们接受了理查逊的道德说教。这样,在帕梅拉誓死守住贞洁的美德到报偿的同时,作者也成功地实现了他的道德理想。

上一篇: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 下一篇:高考中的线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