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的答卷

时间:2022-09-09 09:38:30

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的归宿。正如王全安自己所言,一部影片的真正价值就和历史一样,交给后人评说吧!

千呼万唤始出来,打磨经久、历时十年并耗资上亿的电影《白鹿原》终于在9月与观众见面。经历了看似扑朔迷离的审批压力、技术故障以及在宣传上被过度放大的戏,曾凭借五年前的《图雅的婚事》在柏林斩获金熊奖的王全安,承载了圈内圈外的过多期待。这一次他搬上银幕的,则是一部号称史诗般的巨著。

小说《白鹿原》是西北作家实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长达近50万字,实历时六年创作而成。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以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为主线,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以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著称。

《白鹿原》小说自1993年6月出版后,广受海内外读者的赞赏和欢迎。1997年,其修订版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历年来已被改编成同名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将一部号称史诗巨著的作品用150分钟的篇幅诠释,使这部号称史诗般的著作充满悬念,却也给了导演王全安足够的压力。尽管公映之前影片已获《白鹿原》作者实的首肯,尽管杨澜、崔永元等名嘴为其背书,但来自影评人与观众层面的反弹还是出乎意料。

影评人称这部号称史诗的改变之作,铺陈有余但张力不足;影迷则直指影片过分侧重田小娥与黑娃等男主人公们的戏,少了大西北独有的那份淳朴与厚重,也许叫做《田小娥传》更为贴切。

然而,一些欲加之罪地将田小娥戏份偏重与演员张雨绮是导演之妻相关联也实有些偏颇。从剧本完稿时间算起,2005年时的张雨绮才刚刚出道,其成名作《长江七号》还未上映。

来自影片本身的另一个争议之处是黑娃与田小娥的戏。在艺术与商业的天平上,猎奇与低俗的标榜,常成一柄双刃剑。演员刘威对此便有些不忿:观众是看电影去的,不是看演员之间乱搞。相比之下,更应该去关注影片本身。

如果用主创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白鹿原”来诠释这部改编之作,倒也合乎情理。对于西北汉子王全安而言,明显看出乡土情结主宰了影片本身。这位不到50岁的导演,将“最难拍的一部影片”搬上银幕,也显出了他的勇气所在。影片中一望无际的麦浪,饱满而富余情感的秦腔,以及数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均系于一部动感的连环画面。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不仅难以把握时代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主宰。影片《白鹿原》中,从偏重诠释的黑娃和白孝文身上,均可感受到这种不定的漂泊感。导演王全安说,电影和书最大的不同便是对历史归向、走向的认识较80年代更自信、更成熟。经过这些年的心灵苦难,更意识到我们其实就是历史中的一员,而且是不太好的一员,没有很好地延续人家大河里面流淌的脉络,没有意识到这个河不是你自己的,你在中间只是一个小部分。

往前回溯,王全安的校友与前辈皆触碰过类似的题材。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可以说正是这些乡土气息浓厚成就了后两者之荣誉。早在多年以前,《白鹿原》的编剧之一芦苇就曾找过张艺谋等导演,试图将这部史诗之作搬上银幕但最终不了了之。到了王全安,与张艺谋一般的唯美画面,与历史相印证的纵深的长镜头,勾勒出了导演心中的独特的乡土之梦。至于来自外界的建议与批评,他听之,但未任之。

网络时代人人皆是影评人,沉默螺旋式的评价自不会少,吹毛求疵的专家也不在少数。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还原出文艺片的真正价值的确是个难题。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的归宿。正如王全安自己所言,一部影片的真正价值正如同历史一样,交给后人评说吧!

上一篇:网购或将成为主要消费方式 下一篇:在香港感受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