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创新黄梅

时间:2022-09-09 08:34:11

博采众长 创新黄梅

黄梅戏以她山野之风的流畅音乐,泥土芬芳的表现风格,朴实无华的表演形式,普及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深受观众的喜爱,赢得海内外一片赞誉,被称之为“中国的乡村音乐”。为什么只称之为“乡村音乐”,而不称之为中国的艺术奇葩呢?从字里行间就可看出是黄梅戏美妙动人的音乐征服了观众,而音乐以外的综合艺术水平就值得我们认真去深思了。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全球化艺术交流平台逐渐形成,西方文化思潮象海浪拍岸般蜂涌而至,一夜之间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个性的文化格局,着实地冲击了黄梅戏一百多年来的固有艺术模式,传统的戏曲表现手法被电视、网络、歌厅、舞厅等场所取而代之,戏曲不景气,无出路的悲观情绪给戏曲演员罩上了阴影,同时也给一批钟爱黄梅戏有识之士提出了新课题:如何更新理念、转变思维、博采众长、创新黄梅?

黄梅戏在20多年改革开放大潮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先后新排了《红楼梦》、《风尘女画家》、《墙头马上》、《风雨丽人行》、《长恨歌》、《雷雨》、《青铜之恋》、《孔雀东南飞》等多部大型剧目,在表演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溶入了歌、舞、诗的表演手段,多元性、综合性艺术样式在黄梅戏表演艺术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达到了戏与角色和谐统一的美学价值,给予观众多方面的艺术享受,产生戏与观众的共鸣,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得到观众的认可。实践证明这就是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黄梅戏剧种能否跟上时代,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现代人千姿百态生活的需求。

对于我们这些“平生无大志、只爱黄梅戏”的演员来说,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继续探求与创新问题。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表演艺术不被社会所淘汰,在求精、求深、求细、求全中去发展,就必须要博采众长,创新黄梅。

博采众长的前题是自身的文化素质,戏曲演员都是从幼小进入艺术学校,本身就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而艺术学校基本上是按照戏曲传统的口传身教形式培养学生,文化课形同虚设,形成了重业务轻文化,重技巧轻理论的不良风气,传统的教育方法使演员的文化水平落后于专业技巧,为演员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局限性,艺术人才逐渐贫乏,因此,演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演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必须多看书学习,无论是政治、科技、法律、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历史名著都应作为教课书来学,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文化底蕴的积累,领悟中国古典名著的艺术精髓,对熟悉剧本,理解人物,塑造角色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多种艺术精华就得心应手了。我们黄梅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美音乐,这是其他剧种无可比拟的精华所在,而表演上的技巧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式而言,因而就应在戏曲“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基本上向兄弟剧种学习。学习越剧表演上的优雅,学习昆曲的细腻,学习川剧的技巧,学习梆剧的豪放,汲取歌舞、小品、影视等姊妹艺术表演风格,溶入到黄梅戏表演艺术中来,使黄梅戏表演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同时丰富了舞台表演空间,演员更是得心应手,表演的角色也是显得丰满,人物在舞台上更加有血有肉,必然适应现代观众的要求,赢得市场的认可,推动黄梅戏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创新。

我们的创新是在黄梅戏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任何表演形式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戏曲的表演不能照搬传统程式,但也不能没有程式,因为程式也是一百多年老一辈艺术家从生活中提炼,经反复实践而造就的一种舞台美学艺术形式,每一个抬手、投足、眼神、水袖等都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段,这个美化人物形体动作还是应该保留和继承的。创新是时展的要求,随着老年观众的逐渐消失,青年观众为主体的局面即将来临。他们在高科技普及的时代,思维超前,理念新奇,设想怪异,对文化艺术的要求,个性化色彩十分浓厚,把他们的眼球吸引到黄梅戏剧场里来就是我们创新的目标,因而博采众家艺术表演形式,溶入到黄梅戏中来,就好比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大餐,适合每个人的不同口味,达到各取所需的效果。例如《夫妻观灯》的重新编排,采用四男四女舞蹈形式为基调的表演手段,充分表现出看灯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既保留了传统中精彩的表演特色,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年轻观众的极大欢迎。又如《墙头马上》、《长恨歌》等剧,在幕间合唱及人物内心独白的特定环境中,将轻歌曼舞、捧、学、逗、讲等多种艺术形式溶入进来,这些都是在探索黄梅戏表演形式上的多元化格局。追求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灯光等方面的时尚性、多维性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之后,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认可,赢得市场的肯定,创新结出了丰硕之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博采为了创新,创新必须博采,这是黄梅戏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从事黄梅戏事业的同志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迷失在斯德哥尔摩 下一篇: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