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世界,坂上之云

时间:2022-09-09 07:49:16

书生世界,坂上之云

毛姆说他看狄更斯给人写的信,读到的尽是些慢悠悠的话,讲自己旅途中的湖光山色,东拉西扯,细雕精讲的,极大的耐心,真怀疑谁能耐得了性子慢慢地看过来。

毛姆讲这话时,正值上世纪20年代。20年代没有电视机,没有计算机,没有繁闹的网络,没有神通广大的电子书,没有吵吵闹闹。这样一个噪音几近于无的年代,却已有对狄更斯这种慢生活的微词,想想当下吧。

这就是我翻开《喜欢书》时的瞬间感受,这个叫孙卫卫的作家在这么个热气腾腾、没完没了地争论到底纸本书还是电子书天下的时代,怎么还敢把日子写得那么悠闲,用日记体记录着自己对纸本书的热爱,每天都在买书、藏书、送书、受书、读书、写书呢?

翻开孙卫卫更年轻时候的一本书《正好年轻的故事》,有一篇题名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的文章正好可以解开这个答案——在这里面,孙卫卫说“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就是写信和买书”;他不止一次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最快乐的事除了买书和写信,不可能有别的了,真的没有别的了,难道还有别的吗?”买完书,孙卫卫会“大包小包拎回来,大塑料袋小塑料袋拎回来,打一盆清水用毛巾一本一本地擦洗(只是封面,封面非压膜的不擦),然后一本一本地摆在床上,再一本一本地叠放整齐”。他还特别喜欢给人送书,他常说“好书大家分享,我乐一乐,你乐一乐,何乐而不为?”

在这本叫作《正好年轻的故事》的自传体散文集中,孙卫卫讲述了自己从老家陕西周至到南京大学求学,继而于北京工作的成长历程,是他自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成长轨迹和思想步履印记的点滴记录。他绵延至今的书生性情已然在这部散文集中展露无遗,所信奉的“世上最快乐的事无非写信、买书”的情怀和爱书的意念亦历久弥坚,十几年未曾变更。他时隔11年后的新书——《喜欢书》,即为明证。

在这部读起来让人生发“嗜书如命”感叹的新书中,孙卫卫敬惜字纸的本色于10多年前相比甚而“变本加厉”。散布于2007年到2011年5年间的日志中,叹为观止地全部是书事,引领着读者在书籍的世界中流连忘返——在孙卫卫的生活中,有淘书、藏书的乐趣,也有读书、写书的乐趣,更有相互间赠书、受书、挖掘书脉流系的乐趣。加上孙卫卫恬淡、真诚、清丽的文字,这种生活的美好让读者心领神会,无限向往。

在这种笔调的润泽下,《喜欢书》萦设出来的生活与世界无限安定,有一种日长天静的乖巧感。里面关于书的生活简单、纯净、知足常乐,是一种可以拿来轻轻摇动的快乐。

可以想象,正是在这种以书为伴,书香缭绕的世界中,孙卫卫写了很多年的儿童文学,并成为了现在很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儿童文学世界中一路走来,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同时,带给成年人的,当然不止于作品本身,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心境传达给了成人世界——传递给人一种信念,让人觉得有种生活很美好,他正与它为伴,过得开心无比。这种生活就是书生活。

这种从容不迫的慢悠悠的心态,也许只能做个例,普适性地移植到众人身上来似乎痴人说梦,徒留叹息。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在总是讨论纸本书和电子书孰轻孰重的时代氛围中,在网络社区纵横的天下,在大家一齐自由书写的web2.0世界里,在各种新旧事物止不住繁复碰撞摩擦的阶段……在一个时代的尾巴尖上,“眼看着‘书斋文化’就要断了‘根’,要被全球的‘机房文化’联了网化没啦。”(《秋禾话书》,徐雁,三晋出版社)的况境下,面对这混乱的迷茫世界,不禁让人困惑,一个爱书的人该怎么继续自己的“书生活”呢?

细细想想,每一个时代都在觊觎上一个时代的美好。殊不知,上个时代的日常起居其实还是留存在好心态的人的生活中。一个时代先失掉的无非实物,最后的沦陷才触及心底,心底里东西的垮塌才是最后的终结。因此,在这轰轰烈烈没完没了地争辩纸本书的没落衰败和电子书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个爱书的人,思维的场地不会局限在这种争论中,而当是活跃沉醉于载体所涵的内容世界里。对“书”不变的情怀,不会牵扯到形式和载体上——形式的日益变迁,无关乎内容,对“书”这个概念的喜好似乎该是鞭长莫及的影响关系。如果对此分辨不清的话,就难免会做些买椟还珠的事情了。

小学时代生活在大正初期的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遥缅明治时代时说,“明治时代的人们,我以为正如司马辽太郎《坂上之云》描写的那样,是以望着山坡上方遥远的云,登上坡道时的心情生活着的。”(《蛤蟆的油》,黑泽明著,李正伦译,南海出版公司)这种心情真好,自信、悠然,有向日葵般向阳的良好心态,我觉得孙卫卫先生在自己的“书生活”中每天都拥有这般心境。

这就是孙卫卫《喜欢书》带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个如此多姿多彩的时代环境中,他的“书生活”浸润出来的安然若素的情绪,能够助益爱书人拨开遮挡在书世界上空的诸多困惑。他的信念给了我们一个可供抒怀的场地,启迪向往“书生活”的人复制粘贴他对书的好心境,包括他对“书”的那种情趣、爱好、心态,以及十几年如一日的书生生活和坂上之云的心绪。

上一篇:民族高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电视台的困境与创新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