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改步入深水区

时间:2022-09-09 07:17:19

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金融国十条》),该文件可谓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于当前金融市场形势的评估与判断。

存量与增量的新意

在《金融国十条》看来,中国金融运作总体是稳健的,但资金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升级转型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对中国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结构之调整,以便更好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从而保证中国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正是总理所强调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核心,也是《金融国十条》的主旨。

面对已经转型了的中国经济,当前的金融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实体经济的需要。中国金融体制需要改革,金融结构就得相应调整,为金融创新提供条件,提高金融资源的运作效率。《金融国十条》的主题是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核心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目标是稳中求进解决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及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为了达此目的,《金融国十条》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中小微企业、三农及创新性产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下,为何金融资源不能流入实体经济,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行业或企业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如果当前的金融市场不能够进行结构性整顿,中小微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萎缩,农业将得不到发展,创新性行业亦不会出现,因为这些企业或行业或借贷无门,或融资成本过高,使即使获得资金也是无利可图。这就使得它们不仅没有动力发展,反之会让少有的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地方,比如房地产行业。

所以,《金融国十条》就明确规定,不仅要加大对这些创新行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也强调对小微企业及农业的信贷支持要占当前信贷规模的一定比例。比如,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35%,已连续4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从地方上看,银行业支持现代产业和“三农”发展的力度也逐年增大。从广东银监局获悉,截至2013年5月末,广东(不含深圳)银行业向现代产业发放贷款余额11088.46亿元,同比增长12.46%;一季度末,广东(不含深圳)银行业“三农”贷款余额6680.11亿,同比增长19.52%。也就是说,政府以强制性的政策要求金融服务来支持上述企业及行业的发展,可以保证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这样做是否符合金融市场之规律?会不会让中小企业及其他行业的风险转移到银行?这些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逐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作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主要工具。资产证券化可增加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提高银行的资产充足率和资产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有能力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新兴产业及中小微企业。但是,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对资产证券化来说,如何在法规、信用评级以及产品设计与销售各环节上,进行有效监管,控制风险,并非是容易之事。美国金融市场由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问题,同样在中国也不可避免。对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研究并要有更多的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是建立与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比如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股市发行、定价和并购重组制度,从而减少对银行贷款或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孰优孰劣,融资比重如何分配,主要基于不同国家的信用基础,目前尚无定论。如果说,中国信用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单纯强调直接融资优于间接融资,人为让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这种方式是否能够让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也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股市基础制度不足的情况下,人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会更多。

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等,从而使得多年来一直在呼吁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实现突破性进展。这将是中国金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放开管制之手

对于一个成熟、规范、监管有效的金融市场来说,市场准入是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的,即任何资本均可进入金融市场,并不取决于其资本性质,而是要看进入资本能否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过,对于中国来看,其情况则有很大差别。国内的民间资本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不仅积累时间较短,且信用较低。而金融市场的核心就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信用是市场长期演进积累的结果,但中国金融信用则是来自于政府,其完全是由政府显性或隐性担保。如果金融信用完全由政府担保,那么不同性质的资本行为方式可能会很大不同。比如民营资本,如果其交易信用完全是由国家来担保,那么它就可能会更偏好风险高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要达到预期目标是相当不确定的。就如早几年提倡发展的小贷公司及村镇银行,这些金融机构为何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及繁荣,不仅在于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现有制度安排的制约,而且在于这些金融机构并不能如商业银行那样容易谋利,民营资本对这样的金融机构及市场兴趣不大。

而当前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之所以能够对民间资本吸引力那样大,就在于政府给予这个金融市场严格的准入管制,特别是价格管制及规模管制。在这种政府主导的多重严格管制下,国内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力过小,而且这些管制之所以能够让银行资本轻易地获得高利润,不是在于这些商业银行通过良好的管理与经营来获得的,而是政府管制政策的使然。因此,以往国内民间资本也都希望放开这些管制进入银行业轻易获得利润。如果国内银行业没有高利润,民间资本愿意进入吗?

所以,当前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业,就得对国内金融市场进入重大的制度改革,就得全面放开政府对金融业的各种管制,尽早实现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否则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之后,其行为与经营模式也会模仿国有企业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达到好的市场效果也是不可能的。还有,最近央行决定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仍远远不够,存款利率市场化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机构及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就不会存在过多的所有制限制了。

从上述所讨论的几个方面来看,中国金融改革似乎进入深水区,或正在触及一些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尽管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度在进一步提高,市场基础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但尚未触及金融市场的体制性缺陷,即政府对金融市场主导与管制过多。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那么要达到国内金融市场的结构性调整、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几乎不可能。因此,若要顺利度过金融改革的深水区就得进一步全面触动现有的金融体制本身。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流程管理的“IPO”思维 下一篇:供应链融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