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悲壮之歌

时间:2022-09-09 07:16:14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用典的深意。

2.体会词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愤。

二、导读

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我们似乎看到了刀光剑影,似乎听到了鼓角争鸣。在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一股人间的英雄气概在纵横驰骋。让我们贴近历史的回音壁,去探寻英雄辛弃疾的足迹。

1.著名作家梁衡评价辛弃疾: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男生齐读。)

2.让我们跟随英雄辛弃疾,跨越时光来到他所生活的时代,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背景:(女生齐读。)

(1)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不求收复失地。

(2)宰相韩胄(tuō zhòu)借北伐之机聚拢势力,实际不做充分准备。

(3)北方沦陷地百姓安于现状,忘记国耻家恨。

(4)词人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怀古伤今,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3.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师生一起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齐读学习目标。)

独特的词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浅尝文本――品味文本,――对比阅读文本,来体会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三、教学过程

(一)浅尝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一遍全词。

要求:(1)读准字音;(2)标画出不理解的词;(3)初步把握情感基调。

2.问:同学们有无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学效果。那位同学来识读字音?

巷陌( ),封狼居胥( ),佛狸祠( )。

请同学们来释义: 风流,草草,赢得,可堪。扬州路,尚能饭否,金戈铁马。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悲壮。)

为何是悲壮的?(抒发的是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愤。)

5.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读,进行评点。(字音、节奏、情感。)

6.我为大家诵读一遍。要求:小声跟读。

(二)品味文本。

体会情感基调,要读出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愤。仅仅停留在知人论世、读一读的层面上还不行,还需要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

问:作者是如何抒发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愤的?

请同学们到文本中寻找最能表达这些情感的语句进行品读,先自己选定,再与研讨小组里成员相互交流,探究。

温馨提示:内容+手法+情感。

总结:我们在品读这些语句之时,体会到作者字字含情,句句含泪,无不在抒发赤诚的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愤。反复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什么?(用典。)

1.什么是用典?作用是什么?(借用古人、古事、古迹,以达到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的目的的手法。)

2.作者为何不直接抒情,却采用用典的手法呢?(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具有教益。)

用典是怀古词的特色,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此时若请一位同学再来诵读这首词,那么,对情感的把握是不是更准确呢?

3.推荐一位。其他同学精心感受,评点。

这位同学诵读得豪放、悲壮,这就是辛弃疾的词带给我们的强大的心理震撼。

(四)对比阅读。

说到豪放,必然要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苏轼。)

必然会想到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问: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

(苏: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个人愁苦,也有豁达乐观的心胸。辛:报国无门之愤,忠勇爱国之情。)

问: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呀?

(身世、经历、时代背景不同。苏:历经多次被贬。辛:国难当头之时。)

总结:辛弃疾的词比一般的文人多了些悲壮和深沉,所以我有些看法要与大家来分享。你们认同不认同呀?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写成的,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虽然时隔上千年之久,如今的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词,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个爱国的臣子在一遍遍地哭泣,一次次地表白。他最终也没能驰骋疆场,血溅长袍,但它却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这就是爱国的、豪放的、英雄的词人辛弃疾。

四、拓展延伸

像辛弃疾一样的文人英雄,你还会想到谁?他们的名言是什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总结:正是这些文人们内心炽烈的爱国之情和忠勇之义,演绎了一篇篇千古章,演绎了中华民族不朽的诗魂,因为他们的心中始终铸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让我们合上书本,齐声背诵这首词,去感受英雄的雄心壮志。

上一篇:“人解难”的锦瑟到底有多难解? 下一篇:议论文写作的开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