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忘记的陈桥

时间:2022-09-09 06:17:47

自从我把审视中国历史的目光聚焦于中原以来,宋王朝一直是我叩问的一个焦点。对于它的诞生地陈桥,我常常怀着一颗探究之心,向往着,思索着,咀嚼着。

我决意去访问陈桥了。车子就这样行驶在寂寞的原野上。我的心中此刻正流淌着一条历史的长河,河床里波涛汹涌:公元960年,在世界东方一个古老国家的腹地——黄河流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车子驶进了陈桥。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原集镇,低矮的房屋,杂生的树木,窄长的街道。我在一条街巷里找到了当年发生那件大事的地点——东岳庙。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改朝换代的旗帜曾使不谙中国历史的人眼花缭乱。在唐宋之际,有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是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另一个就是公元960年发生的“陈桥兵变”。前者使历史由治到乱。如鏊上翻饼,“你方唱罢我登场”;后者使历史由乱到治,结束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耐人寻味的是,这么大的事却有条不紊地发生在黄河滩上的一个小小的驿站里。而且,说是兵变,却又迥异于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兵变,居然会兵不血刃!这似乎是天意,又似乎是民心。饱尝“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尤其是中原人,从此过上了相对安乐的生活。

现在,陈桥还遗存着许多文物。向世人诉说着那场兵变的经过。当年军帐的所在地东岳庙犹在。这座创建于五代时期的庙宇规模并不算大,但因为拥有曾经作过赵匡胤军帐的那段历史,它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虽古朴却不显得苍老,可以想象一代又一代的陈桥人是如何悉心地保护的。庙内塑有赵匡胤的巨大雕像,塑像前设有香炉,炉内积有一些香灰,轻烟缭绕在雕像前。庙门上,镶嵌着一副对联:“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室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其中,有对赵匡胤的评定,也有对沧桑历史的感喟。院内,有系过赵匡胤战马的系马槐。那是一棵国槐,树冠已被岁月的风无情地掠去,只剩下倔犟的树干在那里站立,一匹石马在一旁默默地陪伴。古树的一侧,生长起一株胳膊粗细的小槐树,树叶的颜色异常鲜亮,似乎是系马槐生命的延续,也是那场兵变历史的延续。散落在院内的座座碑碣,积淀着那场兵变的历史,凝固着那场兵变的历史,阐述着那场兵变的历史……踯躅在东岳庙内,置身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一个大宋王朝的背影迅速地在我的脑海里显现,我不禁浮想联翩。

我就这样想着,回味着,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渐渐西斜。系马槐拖起了长长的影子,像是历史在陈桥写下的一个硕大的惊叹号,警示着后人不要忘记那场兵变,更不要忘记那场兵变推出的风云人物赵匡胤。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帝王。真正出生在中原、成长在中原、成就事业在中原、去世后又安葬在中原的并不多。赵匡胤以中原为根据地,四面征战,收拾了残唐各方割据混战的局面,创出了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历史,在陈桥这个坐标上,向前迈出了戏剧性的一步。这一步,迈出了一个辉煌的中原。

这时,我想起要去看看黄河。陈桥南头,就是蜿蜒千里的黄河大堤。在苍茫的天地间,我发现大堤在这里弯了一个弯儿,像温柔的母亲挽起的臂膀,陈桥就这样被黄河挽进这个弯儿里,显得多少有点寂寞,寂寞得很容易被人遗忘掉。但我相信,被历史蒙上厚厚尘土的陈桥,总有一天会光芒四射的。我深情地向陈桥留下依恋的一瞥,把目光又投向不远处滔滔东去的黄河。是啊,历史正如黄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但被黄河母亲挽住的陈桥还在。

就这样想着,我乘车驶过了黄河大桥,向昔日宋王朝的都城开封驶去——此刻,那里已是万家灯火。

上一篇:[法律咨询]《商业保险能否代替社会保险》等3则 下一篇:资讯前沿 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