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疗法对心脏的影响

时间:2022-09-09 05:49:50

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疗法对心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癌症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152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8%,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心肌缺血6例。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对癌症患者心脏有一定影响。但是,如果给予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心脏

手术是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能解决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问题。放疗、化疗是继手术之后的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以及机体的免疫、造血功能造成很大损害,也不能彻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和手术、放疗、化疗相比,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已知唯一有可能完全消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第四种治疗方法[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共培养后,产生 DC/CIK细胞。DC/CIK细胞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自体细胞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较少,特别对心脏的影响罕有报道。本文总结、分析我科近3年来152例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癌症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探讨DC/CIK细胞治疗对心脏的影响,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癌症152例,男97例,女55例。年龄21~83岁,中位年龄60岁。肺癌63例,肝癌14例,结肠癌12例,直肠癌8例,乳腺癌9例,胰腺癌5例,卵巢癌5例,鼻咽癌5例,宫颈癌4例,胃癌4例,食管癌3例,肾癌3例,淋巴瘤3例,喉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胸腺癌2例,胆囊癌2例,输卵管癌1例,腹膜间皮瘤1例,脑胶质瘤1例,上颌窦癌1例,外耳道癌1例,膀胱癌1例。

1.2 方法

1.2.1 DC/CIK细胞培养与回输 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100 ml。随后,经淋巴细胞分离液进一步分离单个核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 次, 再将细胞分别进行DC及CIK细胞的培养。DC细胞在第0天用含IL—4、TNF等细胞因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隔天需半量换液,培养至第9天细胞成熟,再混入CIK细胞培养中,共同培养。

CIK细胞第0 d 加入含IFN—γ、抗CD3 单抗等无血清生长培养基。24 h 后加入含人重组IL—1、人重组IL—2等无血清生长培养基。每2~3 d 更换培养基一次, 补加IL—2。培养至第9天时加入DC细胞共同培养。第11天时进行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培养检测。第14天时收集DC/CIK细胞, 将收集培养的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 次,细胞分成6袋,每袋分别加入5%人血白蛋白配成150 ml含细胞的悬液进行静脉回输。每天回输一次, 每次回输细胞数量在1.5~2×109,连输6 次为一个疗程, 细胞总数在9~12×109之间。每个患者完成2个疗程。

1.2.2 心电图检查 第一疗程DC/CIK细胞回输之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第二疗程DC/CIK细胞回输之后,再做心电图检查。依据前后二次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

2 结果

152例患者在接受DC/CIK细胞治疗前,心电图正常。在完成2个疗程的DC/CIK细胞治疗后,有1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8%,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心肌缺血6例。

3 讨论

由心脏窦房结发出的兴奋按一定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并出现生物电活动,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到体表。如将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即可引导出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便成为心电图。它可反映整个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如果心脏传导组织异常;钾、钠、钙等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电信号传导紊乱,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2,4]。

随着肿瘤新药的不断发现以及放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及长期存活率均有所提高。手术、放疗和化疗能治愈部分肿瘤患者,但由于不能杀死全部肿瘤细胞,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复发或转移。然而,肿瘤免疫治疗既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清除肿瘤微小残留病灶,又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CIK 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5], 增殖活性高[6],杀瘤活性强[7],杀瘤谱广,无论是对自体还是异体甚至异种肿瘤细胞均可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8]。DC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极强的刺激活化初始T淋巴细胞能力,介导Thl型细胞免疫,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9,10]。DC和CIK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两种重要细胞,前者识别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应答,后者通过细胞毒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两者联合可高效杀伤肿瘤细胞[11]。

本组患者行DC/CIK细胞治疗前,心电图检查正常。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有15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8%,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心肌缺血6例。对这些异常心电图改变,临床医师要保持高度警惕,窦性心动过缓如不处理,可能导致心脏停跳,患者死亡。对既往有心脏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的癌症患者,要加强心电监护,防止心肌缺血导致患者心脏疾病加重,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由此可见,临床应用DC/CIK细胞治疗肿瘤时,仍应小心谨慎。本组15例心电图异常,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经对症处理后,无1例发生不良事件。但是,如果不给予高度重视,不能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仍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在美国每年约有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2]。本组病例发生心电图异常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本组病例均为晚期癌症患者,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一般状况相对较差,部分患者伴有疲劳、消瘦、贫血等症,可能导致心电图上出现心率或心肌缺血的改变。② DC/CIK细胞在培养时,需加入一定量的白细胞介素—2。在向患者大量输注DC/CIK细胞的同时,白细胞介素—2也随之进入人体。有研究认为,在较大剂量使用时,白细胞介素—2毒副作用较大,例如有肾功能损害、流感样症状、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等。心脏毒性反应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功能衰竭等。血液动力学检查发现,患者在使用白细胞介素—2的过程中,周围和全身血管阻力减少,动脉血压下降,每搏指数和每搏左室容量均减少,心率和心脏指数增加。停止治疗后,这些血液动力学改变在24 h内恢复正常[13—15]。③心肌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心律失常。自体免疫反应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DC细胞被激活后,可直接引起实验动物产生严重的心肌炎[16、17]。癌症患者在短期内大量输注DC细胞后,激活的DC细胞有可能对人体心肌产生作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上一篇:阿尔法女 生活平衡术 下一篇:萧亚轩:爱在歌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