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陕北民歌的“原生态”与“学院派”唱法

时间:2022-09-09 04:54:55

刍议陕北民歌的“原生态”与“学院派”唱法

[摘 要] 陕北民歌引入高等教育以来,逐渐形成了“学院派”的演唱特点,也形成了与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间唱法大不相同的风格流派,两者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和个性特征,也留给广大声乐教育者许多值得思考和潜心探索的问题。本文拟比较“原生态”与“学院派”两种唱法的异同,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关键词] 陕北民歌 原生态 学院派 唱法

前 言

陕北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以其优美动听而粗犷奔放的旋律,苍凉悲壮而深沉质朴的音乐,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广阔无垠的沟梁峁壑地貌决定了陕北民歌旋律的起伏跌宕,复杂的自然生态和不断变迁的人文传统,为陕北民歌奠定了悲凉而乐观的基调,同时孕育出陕北民歌的丰富多彩和兼容并蓄,使之既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民歌的悠扬和豪放,又有关中平原民歌和地方小戏的哀怨和凄凉,并吸收和融会了临近地区的曲调和乡音,形成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多样化的民歌格局。

近几年,阿宝、王二妮等人作为新生代的陕北民歌原生态歌手,以朴实无华而真挚感人的声音,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他们演绎的陕北民歌,像一股新鲜的风潮,掀起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西北风”之后的又一次巨大风潮,无论是央视的星光大道,还是地方台的综艺节目,都以不同的形式,将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搬上电视屏幕,这种原汁原味的唱法,给听惯了电视上“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随着原生态陕北民歌手的走红,其特有的演唱方法与学院派民族唱法大相径庭,谁好谁坏,成为两大流派争论的热点。

拥戴“学院派”唱法的人质疑“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认为这种唱法不合乎科学发声原理,真声太多,声音挤卡,唱的既费劲又不持久。支持原生态唱法的人觉得,“学院派”唱法千人一声,根本唱不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类似这样的争议还在不断地出现,那么,究竟这两种唱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究竟谁更能代表陕北民歌的精神内涵和演唱水准?

解读“原生态”与“学院派”民歌唱法

1.“原生态”唱法

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唱法,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演唱时以真声为主,假声相对较少,声音要求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等。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教授认为:“‘原生态民歌’就是所唱民歌是原汁原味的,保持原来的生态状态;按照其原来所处的生存状态,不经过改编、加工的纯民族音乐。具体到概念上就是有别于学院派的来源于民间的自然唱法。

2.“学院派”民歌唱法

“学院派”唱法主要是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以真假声混声唱法为主,融入民歌的风格和韵味。混声唱法使高音明亮, 低音结实,声区统一,音域宽广,艺术表现力和声音张力得到很大扩展,能驾驭有较大难度和艺术深度的作品。

我国民族声乐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气动则声发”之说,“学院派”唱法吸收借鉴了诸多声乐艺术对气息的要求和训练方式,气息的正确运用成为唱好歌曲的先决条件。

“学院派”唱法强调吐字归韵、依字行腔、字领腔行,充分运用共鸣腔体的打开和共振,并注重润腔技巧的准确运用,以获得柔和统一、清晰明亮、圆润饱满的声音。

“原生态”与“学院派”演绎陕北民歌的比较

“原生态”与“学院派”是以各自不同的特色演绎和表达着陕北民歌的精髓和神韵,只是在风格的把握和声音的运用上,两者有不同的特点,欣赏他们的观众也有所差别,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原生态”唱法在演唱陕北民歌时,更多地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自然、流畅。“学院派”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连贯,真假声的合理运用,要求声情并茂。下面分别以王向荣和王宏伟演唱同一首歌曲为例来进行比较和对比。以王向荣为代表的早期“原生态”唱法,他演唱的无伴奏歌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第一句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先声夺人,声音空旷辽阔,极富穿透力,拖腔自由悠长,音色充满悲凉和沧桑,仿佛站在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土地上仰天长啸,直入人心。“咱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语气真挚淳朴,尾音的收音略带沙哑,无奈而充满感伤,哭腔的运用使声音真挚感人,苍凉悲壮。全曲演唱以真声为主,真假声表现得分明而得体,运用地道的陕北方言演唱,情感朴素真挚,充满浓郁的陕北地方色彩和韵味。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代人经历了比较苦难的岁月,生活的贫穷和艰苦,让他们的声音里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坚忍和悲凉。以王宏伟作为“学院派”唱法的代表,同样是歌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第一声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声音较前者更通畅圆润,真假声混声的运用,使声音较为柔和纯净,音质饱满而富有张力,“咱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演唱时情感也很真挚投入,但一遍遍听,一遍遍比较,声音里理性的东西似乎更多一些,缺少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和冲动,也许因为有乐队的缘故,拖腔和尾音的收放都较为工整严谨,陕北方言的语气也不及前者地道。全曲演唱以混声为主,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演唱充满着真挚内敛的激情,洋溢着陕北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两位歌唱者都具有较好的歌唱条件,声线宽阔,气息都很通畅稳定,但从音色上比较,前者高亢浑厚,苍凉略带沙哑,未经修饰且质朴自然,后者更纯净圆润,柔和细腻。从声音的张力上看,前者由于真声较多,共鸣相对较少,张力不及后者,但声音的表现力和感人程度却比后者更胜一筹。如果用玉石来比喻,王向荣的“原生态”唱法,像是一块未经雕饰的璞玉,有瑕疵,但却能看到它天然的美和价值。王宏伟的“学院派”唱法,有如一块上乘的玉石成品,已将艺术的手法融入其中,雕刻得精美无暇。

虽然近几年“原生态”陕北民歌在国内各大媒体宣传得很红火,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演绎者已日渐稀少,其陕北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已发生深刻变革。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现在机械化的生产取代了从前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让曾经人们在劳动中产生的歌曲,没有了这种劳动作为载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的便利,人们早已不用再去走西口,不用再去赶脚,这些劳动方式的改变和消失,使民歌自然面临无人传唱和创作的困境。

其二,社会文化趋向的改变。流行音乐对陕北民歌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繁荣,必然会对传统文化形式产生巨大影响。现在,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在流行音乐的环境中被熏陶和同化着,各种媒体和传播文化的平台都是以流行音乐作为主体,年轻人已将它疏远和淡忘了。

其三,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观念的改变。陕北民歌中数量最多的是反映爱情的歌曲,例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兰花花》、《三十里铺》、《送情郎》、《想亲亲》等,人们婚恋观念的改变,恋爱的自由和开放,信息的发达和便捷,已经使年轻人无需专门等待去歌会上舒展歌喉,大展才艺,以情歌来求偶。农村年轻人大量的到城市务工,更多的接受城市生活和文化的教育,不再受到黄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在年青一代的陕北民歌“原生态”歌手,大多也是因为喜欢音乐,从小受到家人的培养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专门到艺校或戏曲团体学习和演出,积累的演唱曲目和歌唱方法,王二妮即为典型代表。王二妮生长在陕北,从小跟随家人学习民歌,后进入榆林百花艺术学校学习秦腔表演艺术,接受了戏曲唱腔的训练和熏陶,她演唱的《赶牲灵》、《三十里铺》、《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等歌曲,声音纯净清亮,甜美高亢,声区统一,真实质朴。演唱虽然真声较多,但声音松弛通畅,气息扎实稳定,方言地道清晰。与早期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相比,王二妮的声音和唱法融入了戏曲唱腔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在接受传统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受到现代声乐艺术的影响和浸染,更接近城市人的审美趣味。

将王二妮作为“原生态”唱法新生代的代表和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龚琳娜作为“学院派”唱法的代表,在演唱陕北民歌方面进行比较。龚琳娜,专业民族唱法歌唱家,曾获得全国声乐比赛奖项,并有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为唱好陕北民歌,专门赴陕北采风,向当地民间艺术家学习戏曲和民歌。她演唱的《走西口》、《圪梁梁》、《小路》,声音圆润通透,细腻委婉,声音甜美但富于变化,表达情感时而张扬,时而低回,悲得情真意切,喜得纯真朴素,在借鉴民间唱法的韵味和风格之外,她的声音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因素和来自歌唱家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多年专业声乐训练的功底,让她在诠释不同歌曲的风格和韵味时收放自如,柔韧有余,颇具表现力和色彩,也更具感人至深的韵味。

共生与双赢

许多音乐家也认为,要创造民族的现代音乐,首先要学好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唱法的根系之一。学院派应从中汲取养料。这既是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学习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传承、发展、创造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工程。[1]

而坚持“ 学院派’ 观念的一方看来,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唱法固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 作为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定要走科学化的训练之路。而这一条路, 恰恰是近百年来中国的声乐工作者在与作曲家的合作中, 在学习西方声乐理论的过程中, 通过演唱和教学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乃至美学标准。任何来自自然形态的东西并不天然地形成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不可能停留在原始生态上。[2]

“请进来,走出去”,向民间学习,寻找根文化的内涵和神韵,每一位从事音乐的工作者或学习者,都要把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作为己任。高校声乐教育要加大对民歌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把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学习声乐的学生不能一味注重声音技巧,歌唱方法的学习,只仅仅钻研西洋的唱法和作品,丢掉了对本民族声乐的研究和继承,每个学生都应该会唱几首当地民歌,并了解它的出处和渊源。学校教育者应定期请民间的歌手,以不同的形式到学校进行民歌的演出与交流。同样,作为声乐学习者,应该走出去,去采风,去田野,去到真正产生这些音乐的地方实地调查和学习,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歌的内涵和神韵。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是因为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性,才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息,源远流长,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万古长青。

参考文献:

[1]陈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彩乐章——“延水流长——陕北原生态民歌演唱会”述评[J].音乐生活,2009(7).

[2]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4).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陕西西安

上一篇: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资源植物学教学策略与实... 下一篇:《外科学》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