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尝试与探索

时间:2022-09-09 04:54:38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尝试与探索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可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堂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能力的机会。如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还可以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都是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好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观察 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源源不断地注人时代活力,语文教学生活化还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主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堂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能力的机会。如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都是语文活动的好形式。此外,语文教学生活化还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使学生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观念。

一、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生活化

(一)有生活才有正确的感性认识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在教《可爱的小蜜蜂》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我布置的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吧!我看到学生画得太离谱了,有的将蜜蜂画成了蚂蚁,有的却将蜜蜂画成了小飞机。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学生亲眼看到了蜂箱中隔板上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回来的路上,学生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们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二)有生活才有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我在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对家乡的特产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对家乡的特产进行总结,描述。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三)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一)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在讲《小露珠》一文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露珠的特点去观察,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二)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 40 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根据课文内容编排成的课本剧,不仅会使学生加深对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也会使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 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上一篇: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的探讨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