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提问方式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09 03:59:17

变换提问方式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提问方式、技巧和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灵活机动地变换提问方式,才能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入兴趣性的问题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直接了断地呈现当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缺乏趣味性,在引入新课或者学习新概念之前。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解方程:①x2-5x+6=0;②2x2-7x+6=0。解完之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每道题的根与系数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的大脑马上活动起来,认真思考,学习好的学生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抓住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最佳时期,立即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提问到引入新课,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使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出启发式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准一个问题“出发点”,从而使问题提到节骨眼上,引起学生思考。这种提问一般用于例题分析,新知识拓宽等方面。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景图:为了庆祝六一节,学校食堂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接下去会怎样摆?你是怎样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找图形的摆放规律到找数的排列规律,进而创造规律,达到了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开放式提问要求的是答案具有开放性。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设计比较式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提出很直观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需要一个学生熟知的事物或旧知识点来作为参照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教师先做好铺垫:8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长方形,16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一个正方形,10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判断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组数据,三角形面积为10,长方形面积为6,正方形面积为4。学生再次判断: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后,反馈在组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面积大小是不能判别呢。这一突如其来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积的单位,使课堂思路能够顺利的继续下去。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合理设计课堂的问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变换提问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在古文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