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与学的矛盾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时间:2022-09-09 01:51:32

抓住教与学的矛盾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按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是知识的接受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接受传授来的知识,并发展为技能。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数学活动为媒体的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而教与学结合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与学的结合程度,决定于教与学矛盾的解决。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重要条件。

1 教师对学生抱有真诚的期待,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学好数学。给学生以期望,结果会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这种“期望效应”有利于“学”,更有利于“教”。

2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成功、受挫等各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为此,教师就应该相应地利用表现、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注重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激发动机。让学生从成功中认识自己,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使之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这样,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教”。

其次,全面了解学情,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基本前提。

1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只有明确对象,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进而解决传授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矛盾。

2 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还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特别是章节的开始及新课题的引入或知识点的连结。从而解决好传授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3 了解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使二者协调起来。数学中数形概念、算律和定理,对学生来说,这些认知活动依赖于具体感性的经验。但要形成一定的认知观念,教学中必须以“事实”的基础进行抽象。知识掌握水平是认知结构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4 了解学生的智力操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矛盾并使二者统一起来。智力活动水平是智力操作方式的综合运用,同时又作用于智力操作方式。可见,要了解并指导学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所必不可少的。

第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内部动因。

1 培养非智力因素,使其转化为学习动机,以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其激发功能。

2 培养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的个性意识倾向,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维持学生的学习,发挥其启迪、定向、引导的功能。

3 培养非智力因素,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之成为调节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发挥其强化的作用。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还要求学生对数学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四,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根本原则。简言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教学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引言,还是概念、定理的教学,不论是例题讲解,还是复习巩固,不论是哪种教学模式,还是哪种教学方法,都运用启发式教学,从而全面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1 教师怎样教学生去“想”。

(1)精心计划、合理选择、恰当设计“想”的情境。

(2)运用合情推理,依据学生心理探索的顺序,教给学生“怎样想”。

(3)精心选择模仿性、规律性习题,加强掌握“想”的规律。

(4)用“默想与出声想”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2 启发应“导而费牵,开而费达”。

(1)用创设情境去激发引导学生探索前进。

(2)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3)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不要强制学生的思维流向。

3 运用多种形式的启发,进一步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1)运用目的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运用问题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运用直观启发,调动多种感观的协同活动。

(4)运用形象启发,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运用比较启发,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

上述四个方面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四个方面,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几个问题,才能提高教与学的结合,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多一份信任 多一份惊喜 下一篇:让学生享受识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