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新娘 第7期

时间:2022-09-08 10:09:55

扑克新娘 第7期

1923年,爱达荷州格兰治镇上一时轰动,因为有位中国老太太骑马进了城。这就是波莉・贝米斯,她在偏僻的鲑鱼河谷农场上住了50年,从未坐过汽车,更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当地报章称她为“现代的瑞普・凡・温克”,也就是美国的刘姥姥。但她却成功使自己成为小镇备受爱戴的人――在那个排华的年代,这尤其不易。

2010年3月,《纽约时报》推荐书单中出现一本追述美国早期华工史的书《扑克新娘》。此书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贝特是一名记者兼历史学家,他在此书中记录了一个在美国西部生活的中国女子的一生。

这个女子名叫波莉・贝米斯,她1853年出生在中国华北,被人贩子卖给美国一家酒店的老板。后来美国白人查理・贝米斯在一场扑克赌博中从该酒店老板处赢得她,两人相爱并结婚。

她或许是生活在19世纪爱达荷州的中国女子,第一个或者也是惟一一个被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个美国西部的中国老太太作为奴隶来到美国,却最终成为自由人,并分享了淘金者年代的西部生活。她去世后,开始有历史学者试图寻找她,造成一小股“波莉热”。

她的生平先是被编成电视剧,1991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千金》。她所生活的农场也已经成为历史遗产保护地之一,网上还有攻略介绍如何找到她当年居住的小屋。波莉成为传奇,并非因为她做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融入了美国西部的历史,成为美国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在淘金潮中来到爱达荷

最初一位搜寻波莉故事的是林露德,生于旧金山的她从1979年开始收集关于波莉的资料,两年后完成一本传记小说《千金》。这书名暗示了波莉的身份:从她缠足的方式来看,她应该是来自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的“千金”;也暗示了华人来到美国的目的――淘金。

林露德的著作唤起了许多拓荒者对波莉的记忆,许多人寄送自己保留的关于波莉生活的照片、报纸、杂志、未发表的日记给她,希望以此记录波莉,以及他们自己那个逝去的淘金岁月。

波莉原名拉鲁・纳顺,她初来到美国之时。正值爱达荷州淘金热开始之际,爱达荷位于美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惟一的优势是山高林密、矿藏丰富。1848年成千上万淘金者经过这里去加利福尼亚。1860年爱达荷州的奥罗菲诺溪也发现了金矿。于是荒凉的爱达荷开始因淘金者而兴旺,波莉所到的沃伦就是“淘金小镇”之一。

这些小镇里,一个重要的群体便是华人――在那个时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越过大西洋到香港,比横越大陆传到美国总统耳朵里还要快一点。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便有无数人追寻着美国的“金山”,渡过大洋来,有些是自愿,有些不是。

沃伦,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梦想

沃伦海拔4000英尺,非常寒冷,在冬天的时候,雪厚得无法通车,使这个小镇与外界隔绝。留在沃伦的美国人大都做着艰苦的体力劳动,渴望着淘到金子,为自己置下一片庄园。他们和来沃伦淘金的中国人其实差不多,都是为了谋生糊口,只是一些横越大陆,一些跨过太平洋。

沃伦的人口随着金矿被发现的数量波动,中国人被允许进入此地后,他们成为这里的主要人口。小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错落着酒吧、舞厅、旅舍、旅馆和商店。这里大概就是在1872年7月8日波莉被带到这里时,所最先看到的地方。就在她刚刚到来的时候,有个陌生人对她打招呼道:“哈,波莉来了。”并且把查理叫了出来,介绍道:“查理,这是波莉。”从此,波莉正式成为拉鲁・纳顺的名字。

在中国人迁移到爱达荷州的头10年,仍然受一定歧视,比如他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交每月4美元“采矿税”。周日中国小孩不能出门,以防被出来打猎的白人男子当目标打死。

但毕竟在美国西部如此艰苦的环境,人们都是挣扎着求生存,更容易彼此接纳。在沃伦,中国人和白人的生活必须有交集:一起在矿下工作、交换补给,甚至参加娱乐活动。洪金是波莉的主人,他管理着一家酒吧兼赌场,这里也是“白人和华人交集”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波莉煮饭、打扫、端咖啡、陪客人跳舞,可是决不出卖自己。

“扑克”改变的命运

由于当时的华人移民是一个游离在政治家和记者视野之外的群体,因而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叙述尤为难得。不过这些叙述,也归功于无数的拓荒者将自己的回忆拼凑起来。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波莉,是活在无数人们记忆中的一个中国女子。

波莉之所以有名,更多是因为她被称为“扑克新娘”。她和查理・贝米斯相爱,并且被他以一副扑克牌赢到手,然后两人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西部片喜欢的牛仔与美人的浪漫故事。

不过真实情况未必如此,波莉和贝米斯两个人何时相爱并不确定,但在1880年,他们已经一起住了。波莉并不在经济上依赖贝米斯,她为矿工洗衣服,还开了一家小小的寄宿公寓。镇上的年轻人喜欢在她那儿吃饭,尤其是跳舞之后。

贝米斯如何获得波莉,是一个流传许久的传说:贝米斯和洪金在赌牌,洪金运气很糟,输掉了一切可以输的东西,最后拿波莉作为了赌注。不过波莉的很多朋友也坚持扑克之说是个传说,波莉本人也从不承认自己是个“扑克新娘”。

波莉令诸多拓荒者印象深刻,更多的是因为她迷人的个性――这是个很有性格的中国姑娘――她长得漂亮,却坚持不放低自己;她曾经在一个嘟嘟嚷嚷的食客面前挥着餐刀,嚷着“谁不爱我的咖啡”,成功停止了他的抱怨。在那个排华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征服了身边的美国牛仔、矿工们。

鲑鱼河谷的生活

波莉初访美利坚时,正逢西部淘金潮,数千华工赴美求生。当淘金潮退去,大多数人选择海归,回国。美国西北内陆荒原上便再难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结婚之后,波莉和贝米斯沿着鲑鱼河向下,去了距离沃伦17公里的地方。鲑鱼河两岸山崖陡峭,被称作“不归河”,他们在河谷间找到一小块平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据说贝米斯买下了这块地,不过历史学家没有发现地产交易记录里有这一笔。

在《扑克新娘》一书封面还可以看见波莉晚年在牧场饲马的照片,背景是雪山青松,遍地皆白。这个峡谷有250里长,6000尺深,他们的牧场仅有15亩可以耕种的土地,但在波莉精心照管下,种了李、桃、葡萄、樱桃、草莓、黑莓、谷物、西瓜和各种蔬菜,还养若干鸡、鸭和一只奶牛。

即使离开了沃伦,波莉仍未离开人们的生活。这对夫妇因为好客和慷慨而声名远播,贝米斯摆渡人过河不收钱,还把他们带回家来过夜。客人走的时候会带很多礼物给沃伦镇的老朋友――馅饼、蛋糕、水果和蔬菜。冬天河流封冻时,人们会从沃伦到他们家住几天,享受波莉的厨艺,很快贝米斯农场就被叫成了波莉农场。

关于波莉农场的生活有很多故事,比如波莉

在贝米斯玩纸牌的时候命令他去装满她的劈柴箱;而他在她工作时,叫她来看蚂蚁搬家,然后她说,贝米斯,如果你不像蚂蚁那样工作,我们将变成穷光蛋。

波莉的遗产

为了减轻波莉的悲伤,朋友们把波莉带去见外面的世界。1923年8月她首次离开偏僻的牧场,乘汽车前往格兰基维尔访问早年熟识的友人。在这座城市里波莉第一次看电影,也第一次看到一只鹦鹉。这个老太太出山成为《爱达荷州自由报》的大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报纸的编辑J.F.Safley还采访了她,将她比作“现代的瑞普・凡・温克”。

1924年波莉又到更为现代化的博伊西旅行,她在这里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有轨电车,第一次乘电梯。她评论此次旅行说: “我丈夫说,我们将看不到铁路,随后他死了。现在我看见大的市区商店,电车在马路中间跑,我欢喜这些,但看得太多使我太累。”

年近80的波莉依然很有精神,接待客人,并且出去访友。1932年和1931年的探险者们说,波莉“很有活力”。有人记录道:“她已经忘记如何说中文。”

1933年8月6日,波莉未能起来接邻居的电话――她病了。在9个小时的颠簸旅途后,波莉被送到爱达荷州立看护中心,已经意识不清。据波莉护士的女儿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穿着布鞋、棉布裙子,戴着一只铜耳环――另一只已经丢了。

她的一个护士写道,波莉知道自己“太老”,很难恢复,但仍然对生活保持着兴趣,尤其是对孩子,每当小孩儿的声音出现在屋里,她皱巴巴的脸都发光了。

在看护中心住了3个月,1933年11月6日下午3点30分,波莉去世了。她本想安葬在鲑鱼河边自己的农场,但由于冬天来到,舍普与彼得未能及时赶到,她被安葬在格兰基维尔的公墓。

1933年11月4日,即她病逝前两天,《俄勒冈人》报上刊载了她的故事,是曾经护理她的夏娃・维弗尔写的。此后西北地区许多报纸刊登的波莉讣闻,都引用了这篇文章。

如果波莉的故事没有被发掘出来,或许这些,将会成为她留下的惟一痕迹。但如今波莉已经成为美国西部历史上最著名的华人女性。“正像所有扑克游戏中的赢家那样,波莉・贝米斯总是幸运的”。然而被人记住,被人用口、用笔、用电影和电视,甚至历史遗产保护之地来将她的生活留下,这,或许才是波莉・贝米斯的真正幸运之处。

上一篇:矿泉水是最好的药 下一篇:366只泰迪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