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炼化:打造世界石化新标杆

时间:2022-09-08 09:40:51

惠州炼化:打造世界石化新标杆

志向是企业成功的灵魂

记者: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长期工作在石化行业的建设者,您有过什么样的梦想?

董孝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海油人也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说到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能够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石化企业贡献力量。2004年国家批准惠州炼化项目时,我感到很兴奋,建设国内单系列最大的现代化炼厂就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不断激励我们海油人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在惠州炼化梦想成为现实的今天,您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成功呢?

董孝利:多次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成就梦想,第一是有志向,想做事;第二是有智慧,会做事,能成事。为什么我们国企能做好?就是因为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国人,他们有一种这样的事业心、有一种这样的志向和精神。

作为中国人,能做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志向。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时,国内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中国人有志向,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重重困难,最后两弹一星全部研制成功了。历史证明,中国人是有能力、有智慧把企业做好的。早期我们石油行业有大庆精神,大庆精神很珍贵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创业、奉献。创业就是想把事做好,奉献不计代价、不计报酬。中国国企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肯定发展不起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骨子里并不希望中国快速发展,以免超越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抑制中国的发展。惠州炼化项目的成功,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真的有志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甚至他们做不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技术、人才和管理创新是企业成功的三大法宝

记者:惠州炼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您刚才谈到了梦想和志向,除此之外,您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董孝利:当然,仅仅有梦想和志向还是不够的。惠州炼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最重要的还是由于国家和中海油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具体对公司来说,我认为技术的整合、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以及管理的创新是我们企业成功的三大法宝。

记者:说到技术,当时我们的技术跟国际相比应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董孝利:就技术来讲,全世界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拥有全部先进技术,而且在某一方面的技术有十几种。当时我们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大。比如选技术,首先需要了解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者,谁的应用最广、最成功?这些情况都需要掌握。当时西方对我们设置了很多技术壁垒,我们在技术引进上有许多阻力。有一些技术他们根本不转让,怎么办?我们就选比它稍差一点但跟它很相近的技术,通过优化组合,同样能达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集成。

把这些技术引进来之后,怎么利用好、搭配好,这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关键就是技术的优化集成,相同的投入可以获得高价值的回报。高价值的回报体现在能耗的显著下降、产值的大幅提高等方面。

记者:惠州炼化作为中海油首个大型炼油项目,以前较少人才积累,请问是如何实现人才从无到有的呢?

董孝利:没有人才,什么事也做不成。记得我刚来大亚湾的时候,这边都是山地海滩荒地农村,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把眼光投向了全国,从各地石化单位、各大石油院校引进人才。开始时,惠州炼厂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四处请人的阶段,利用中海油的品牌和大型炼化厂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前景吸引各方人才。

另外,公司在留住人才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主要是从精神上激励、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公司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个人困难,努力协调解决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员工住房等难题,真正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来,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争相加盟,也留住了人才。这些人才就是我们惠州炼化的最初家底,也为项目的顺利运行和炼厂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这么多精英来了以后,公司是如何促进他们工作,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呢?

董孝利:员工招聘到位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团队,用统一的思想和方法管理、运作企业。我们提出了建设“职业化”员工队伍的思路。所谓职业化,就是“态度积极、行为规范、技能专业”。具体办法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培训提升技能”。

惠州炼化项目建设之初从全国招聘了六百多人,这些人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而且大部分人在原单位都是骨干,各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谁也不服谁,各行其是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五湖四海、团结互助、取长补短、相互包容”的理念,鼓励大家谦虚团结,互相帮助,反对搞“小山头”和个人主义。惠州炼化厂区偏远,交通、生活诸多不便,虽然公司尽量想办法帮助员工解决一些生活困难,但大部分困难还得靠员工自己克服,因此我们又提出“耐住寂寞、淡泊名利”的理念。这24个字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根据项目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实实在在的精神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人心凝聚起来了,有了一致的目标,还要有一套统一的做事方法。我们提出用制度规范行为,制度不能锁在柜子里或贴在墙上,而是要大家真真正正地遵照执行。我们创立了“风险评估、有效隔离、消项作业、清场恢复”的“十六字”作业法,落实到操作上就是消项作业,编制消项卡。员工只有在确认上一步操作完成无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逐步实施程序操作,做到条条消项,使操作始终处于可控、可追溯状态。

海油发展炼化产业,需要大量人才,招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惠州炼化一期项目建成后,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培养了一支海油自己的下游人才队伍,这得益于惠州炼化对培训工作的重视。项目建设期,每周六组织全员培训。投产后,更是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全年岗位练兵,年中全员岗位考核,年初择优技术比武”的递进式岗位培训法。惠州炼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通过培训,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记者:作为国有企业的老总,您应该是很成功的。您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实现公司领导力的?

董孝利:发挥员工的创造力,首先要给员工自信心,给他一个事业平台,让他觉得值得去做。人生有了目标追求,就会有自豪感。事业发展和生活安居是员工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除了给员工一个事业平台之外,还要让他觉得在这里能够安家乐业。

我们有一套很好的激励机制,就是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工作绩效与效益挂钩,效益通过成本、利润和一系列其他经济技术指标和专业考核指标来体现。公司全面推行成本管理,全员、全过程地进行考核,以此将员工报酬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了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企业的局面。同时,我们还创建了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供员工选择,包括管理、技术和操作三种类型。为了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我们针对技术和技能人员又各自开辟了专家通道,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按标准选拔,评上什么级别的专家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薪酬水平。这样,大大拓宽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对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记者:一个项目的顺利落成,和项目管理团队的有效组织管理密不可分,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董孝利:作为中海油的首个大炼厂,我们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管理创新可以说是惠州炼厂项目获得成功的第三大法宝。

到现在为止,我们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总结起来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前面提的“消项作业法”;二是项目建设和生产准备一体化管理;三是建立了面对面沟通等形式的民主管理模式。

项目建设和生产准备一体化管理是我们管理创新的最大特色,就是让未来的生产人员与设计人员、工程人员一起全程参与设计、采办、施工、试运的各个环节。生产人员提前介入工程建设,有利于把风险消除在设计、采办、施工的初期,从而为实现无缺陷开车打下良好基础。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交钥匙工程”。这样整个项目建设下来,生产人员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整个炼油项目各环节都变得很熟悉和了解,真正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产管理的无缝对接。

除此之外,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发挥员工能动性也一直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我们着重打造公司平等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畅所欲言,建立公司领导和员工定期面对面沟通的民主管理模式,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沟通机制。

惠州炼化形成了以职代会、“总经理接待日”、季度员工大会为主要平台的民主管理模式。2010—2012年。惠州炼化召开三次职代会,征集提案124件,立案18件,所有提案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或答复;2010年以来坚持每季度一次总经理接待日,共征集员工意见建议878条,奖励了其中的623条,采纳了625条。“总经理接待日”实施3年来,员工建议质量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出谋献策谋发展、切切实实解决问题的重要议事平台,对构建和谐企业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记者:你们提出“精细化与简单化相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请问惠州炼化是怎么实施的?

董孝利:公司管理上当然还有一个精细化与简单化相结合的问题。简单化管理就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化解,而精细化管理就是具体的事情研究得越透越细致才越好。

中高层的管理要讲究战略,讲究简单化管理,就是要“定目标、建制度、带队伍”。第一,要定目标,管理者要有方向、有目标。第二,要建制度,按照制度办事才有规矩。第三,要带好队伍。你要教会他做事、把事做好,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管理。

精细化管理属于微观管理,这种微观管理主要是强调基础工作,要打牢基础,特别是对流程性的行业。抓好物料平衡、计量管理、调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都是必要的。体现在信息化管理上。则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精细化,全员成本的核算也是如此。这些工作都是从上到下推进:从公司推行到运行部,从运行部推行到班组及每一名员工。流程越精细越好,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广生产组织、设备管理、操作控制、预算管理、E化建设、三基工作等六个方面的精细化工作,促进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我们的消项操作管理、《定期工作卡》管理,促进了操作控制的精细化;比如仓库的货物还有条形码,这是公司仓储管理的创新举措,通过信息化手段让仓库变身“货物超市”;公司还自主开发了无纸化办公系统,建立“数字工厂”体系,建成ERP生产管理系统,确保了公司朝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这些都是从细处做文章。

国企要做社会责任的主要践行者

记者:一般大家都认为炼油是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但我们了解到惠州炼化的环保理念更多地体现在源头控制上,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董孝利:大亚湾是一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保护要求较高,几十里外就是深圳和香港,所以我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建设非常重视,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我们有着高度的责任心。

我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要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抓环境保护。做好高污染行业的环境保护,首先得从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实际上是小成本治理。如果问题都累积到后期处理。不仅可能处理不了,而且要花更大的成本。工厂建设过程中,环保方面的投入占总投资的18%,这在国内企业是很少见的。建设过程中,公司把废水、废气等污染治理设施与和主设施同等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同时,公司在建设之初就专门留出地块,建设了3个事故应急池。在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过程中,公司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环保管理经验,设计了清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丝不苟地进行环保设施的安装和建设,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惠州炼化的马鞭洲到东联码头海域区间,生长着种类丰富的珊瑚,本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惠州炼化延缓了建设进度,专门立项来调查珊瑚的分布情况。2007年9月,公司出资80多万元为5000株珊瑚“搬新房”,一周的时间里,一颗颗珊瑚被移入“新家”赤州,总移植成活率达到95.3%。这一年,为了补偿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惠州炼化还投入了1300万元,委托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增殖放流。

在惠州炼化西侧,有一条岩前河,河水汇集了天然雨水和山间的清净山水,缓缓流入大海,大量的淡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2008年6月,我们因地制宜,用水本身作填充物,建立了“橡胶大坝”。枯水期时,橡胶坝充起,拦截上游的清净山水;雨水季节,橡胶坝放空,丝毫不影响排洪。橡胶坝投用以来,成效令人惊叹,每小时最高可回收利用450吨地表水,不仅为公司节省了新鲜水成本,更为石化区不足的淡水资源留出了余地,为石化区的发展和节水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

我们还大力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周边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跟以前不一样了,企业做不好环保工作,就不能在这个地区生存。员工自己的环境意识不能提高,就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记者:惠州炼化项目工期长、涉及各个环节,牵涉大量人力和物力,平衡和协调好各方利益和影响,有哪些可借鉴的成功做法?

董孝利:惠州炼化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涉及政府、项目团队、合作伙伴、客户、周边居民等7大类、18小类。既有政府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关系。也有甲乙方之间的合同、合作等各类复杂关系。正确识别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并处理好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决定项目的成败,为此惠州炼化建立了“携手同心,合作共赢”的理念。

在项目规划及启动阶段,项目组根据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完成了项目利益相关方信息需求分析表,系统识别利益相关方,明确其期望和需求。并采用访谈、行业标杆比较等方式,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项目目标。

比如村庄拆迁,除了相应的经济补偿,我们还给村民优先安排相关的工作岗位,而且一些合适的工程项目也会优先考虑他们的工程队。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周边社区居民的互动,通过举办“炼厂开放日活动”,增进了普通市民对炼厂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这样“一揽子”方案实施后,项目签订的6399份合同,履行下来基本没有纠纷,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建成和平稳运行,实现了企业与地方其赢,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您觉得国有企业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董孝利: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愿景,我们国有企业应该感到责任更大、任务更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惠州炼化要有超前意识,要积极主动做好环保工作,提供更加环保的产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世界石化的新标杆,建设“美丽惠炼”,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调研组:余昌淼 吴辉 杨永加程冠军 黄皓瑾 吴平 黄德锋)

背景资料

2010年11月3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24届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国际项目管理大会上,中海油惠州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惠州炼化)在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在IPMA提出的9个考核指标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并以最高得分摘取了有项目管理“奥斯卡”之誉的IPMA国际卓越项目管理金奖。这是世界炼化项目领域的殊荣,标志着惠州炼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炼化项目建设的标杆。惠州炼化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独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炼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集中加工高含酸重质原油的炼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178亿元,主要生产汽油、航煤、柴油等15大类的石化产品。惠州炼化的建立是中国海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保证上下游平衡效益最大化,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重大战略举措。

惠州炼化项目于2004年8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2006年11月破土动工,2009年3月全部工程竣工,同年4月一次投产成功,创造了国内单系列规模最大、开工时间最短、行业内大型炼厂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的业界记录。惠州炼化大力推进二期项目,到“十二五”末,有望形成22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的产业格局,成为全国领先的石油炼化基地,最终将在大亚湾建成4000万吨/年炼油和300万吨/年乙烯的世界级一流石油炼化基地。

惠州炼化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碧海蓝天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上一篇:绿色文明的基本条件 下一篇: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