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能听到什么?

时间:2022-09-08 09:11:45

相对于鸟类多姿多彩的叫声,它们的听觉却被我们大大忽视了。这大概是鸟类没有一双外露的耳朵的缘故。事实上,鸟类的听觉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鸟类没有外耳(也就是耳廓),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我们知道,鸟类的祖先是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比如说恐龙,就没有外露的耳朵。此外,哺乳动物耳中,与耳膜相连、传递声音的骨头有三块,都位于中耳。而在鸟类的耳朵里,耳骨只有一块。这种结构也是从它们的老祖宗爬行动物那儿传下来的。结果,相比我们,鸟类能听到的声音范围狭窄而单调。

但有趣的是,鸟类的听力一年中会随着季节而变化。在繁殖的季节,比如说春天,它们大脑中掌管听力的脑区就开始“扩容”,这时它们的听觉发达;一旦过了繁育季节,听觉脑区开始萎缩,听力也就下降;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我们至今仍不知道鸟类的听觉脑区是如何能够“扩容”的。“扩容”意味着长出更多的神经细胞,而我们生下来后,一生的脑细胞数量大致来说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像老年痴呆这类大脑疾病,就是脑细胞急剧减少引起的。所以,如果搞清这一点,我们就有望对付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

我们和鸟类听觉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内耳耳蜗上。人类的耳蜗是蜗牛状的,但鸟类的耳蜗却是香蕉状的。不过,不管怎么说,两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里面都布满了对空气振动非常敏感的肉质纤毛。这些纤毛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正是它们把空气的振动转变成听神经里的电信号,然后传到大脑,被大脑的意识“解释”成声音。在老年人身上,当耳蜗上的纤毛损坏、退化之后,就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这些纤毛在人类身上,一旦损坏,是无法重新长出来的,但鸟类的纤毛却能不停地再生。如果知道了是什么基因赋予它们此项本领,或许未来我们就可以用于治疗老年人的耳聋。

像猫头鹰这类在夜间活动的鸟类,它们的耳朵还有更加特别之处。我们知道,猫头鹰的视力很好,在夜间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明察秋毫。但视力再好,若一点光线也没有,那也无用武之地。这个时候,它们就需要有敏锐的听觉。所以,猫头鹰拥有一副好听力,是不用奇怪的。

我们的左右耳是对称的,但很多种类的猫头鹰,它们的左右耳在头上的位置并不对称(注意,猫头鹰头上有两撮看起来像耳朵一样的毛,但那其实并不是它们真正的耳朵)。例如,在乌林头上,如果以它的脸的中分线上端作为钟面的0点位置,那么它的左耳就位于7点的位置(与之对称的位置应该在5点),而右耳则位于2点的位置(与之对称的位置应该在10点)。左右耳不对称的结果是,能够让它分辨传入左右耳的声音在时间和音量上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准确地锁定目标。

在鸟类不易察觉的耳朵中竟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大概是你始料不及的吧。

上一篇:当行星东奔西窜时 下一篇:范承吉的“廉洁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