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的记忆

时间:2022-09-08 06:55:55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笛子,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两米高的东汉陶楼,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东晋金羊……囊括了以上“国宝”级珍品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在策展人齐玫看来,这次展览,绝对史无前例。经过两年筹备,全国26个省市55座博物馆,倾囊献出169件镇馆之宝。它们生动地勾勒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轮廓。

按照以往展览的惯例,国家一级文物不能超过展品总数的20%。而这一次,大部分展品都是一级品以上的珍稀国宝。观众能如此集中地欣赏,一生或许只有一次机会。

国宝串起的历史

首都博物馆1400平方米的一层展厅,按照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四部分。首先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太阳神纹石刻就是其中代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神”石雕像。石像中的“太阳神”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头顶刻着23条光芒的太阳。这块石刻,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人们对太阳崇拜的产物。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3世纪末的文物,该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个繁荣期。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乌金饰,就是其中亮点。

太阳神乌金饰,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乌组成。四只神鸟,首尾相连,围绕着太阳,作品同样是古人崇拜太阳的物证,同时也说明古人已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展出的。是中华文明高峰期的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出土40年,首次离开湖南的马王堆T形帛画。它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一直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未腐烂的汉代女尸,此T形帛画为墓主人随葬的旌幡。画面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玉兔、嫦娥等。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飞升天国: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完整体现出汉初人们对宇宙图景的想象。

据齐玫介绍,由于闪光灯和数码相机的测距设备都会使帛画上的花纹褪色,因此这幅T型帛画是整个展览中唯一不能拍照的文物。

展览的第四部分,为宋代到明清时代的文物。一副宋摹本《洛神赋图》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洛神赋图》本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名作,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洛神赋图》,虽不是真迹,但同样是无价之宝。这幅摹本用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图中所采用的绘画技巧,后人称为“高古游丝描”,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之后的中国画线条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可错过的之“最”

除了以上这些展品,本次展览还有几件不能错过的“国宝之最”。如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收藏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老”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骨笛用鸟的腿骨做成,出土时有外型相似的两件。据考证,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是后世竖笛及洞箫类乐器的鼻祖。当时的人们利用它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即使到了今天,这支骨笛仍能吹奏出五声阶的曲子。

东汉陶楼,是展览中最“大”的文物。高22米,仿照中国式碉堡而建,是东汉地主豪强的墓葬。工作人员把它安放在展厅,整整用了六个小时。

东晋时期的金羊,则是展出的最“小”文物。在晋代以后,装饰图案大都以植物为主,这只小金羊应是动物装饰时代末期的作品。它外型十分小巧,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

摹本《兰亭集序》,是这次最“轻”的展品。《兰亭序》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后人评价“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只可惜,真品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永远地埋于昭陵。现流传于世的《兰亭序》为唐人摹本。其所用的是绢本,非常轻巧。绢色虽陈旧泛褐,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丝毫不逊真迹。

此外,诞生于周恭王时期的史墙铜盘,堪称最“重”的史书。司马迁作《史记》为后人传诵,但公元前g世纪的这部铜史书同样不可小视。]967年出土于陕西的史墙铜盘,上铸侣行284字铭文,生动阐述了西周文王至穆王的重要政绩及徽氏家族的历史。

来自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整个展品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

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正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

错金银牛形铜灯,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被命名为展览中最“环保”的灯具。这件产自汉代的珍品,底座为牛的形象,牛的身体为储水容器,灯点燃时所产生的油烟经过灯罩收集,由弯管将烟尘导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染,这一设计折射出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欧洲,直至15世纪,类似的除烟设计才在达-芬奇的手稿中出现。而汉代,这种灯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高科技保驾护航

由于参展的都是“国宝”级文物,因此运输、布展时要格外小心。值得一提的是,兵马俑博物馆这一次精心挑选了最优秀的“战士”和“战马”前来,为了防止它们碰撞损坏,工作人员为每一个兵马俑都特制了模具,在文物肘部等位置用塑料泡沫托垫,再将模具固定在集装箱顶部,等于把整个兵马俑“吊”在了集装箱里。

另外,卷轴、册页在这次展览中也是一个重头戏。除刚刚提到的摹本《洛神赋图》、摹本《兰亭集序》外,还有欧阳询的《梦奠帖》。作为唐初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所留下的真迹,目前所知仅存4件,而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梦奠帖》9行了8字被元代郭天锡誉为“世之欧行书第一书”,十分珍贵。

由于纸质材料的脆弱性以及易吸湿性,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非常明显。过高的温度会加速纸质的老化,使颜料褪色:湿度过低会使纤维降低强度,使纸张卷曲脆裂,而

过高则会加速霉变。为此,工作人员在每个展柜中放置温湿度仪,以保证温度在20±2℃,湿度在55±5%,灯光照度小于50 Lux。因为实验证明,这个标准对文物保存是最有利的。

在展品安放过程中,一件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俑,曾让工作人员很是犯难。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他的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文物运到北京时,工作人员发现说唱俑与他手中的鼓槌是分开的。同时,鼓槌与握槌手指形成的间隙非常大,如果让陶俑执鼓槌一端,那么鼓槌会很不稳。若想让鼓槌被固定,只能让陶俑握住其中段。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握法不同,演奏方法也不同。

为弄清正确握法,布展人员特意请教了一位民间老艺人。老艺人说,正确的应是握住鼓槌一端。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工作人员最后决定,复制轻质材料代替文物鼓槌。由于复制品质量轻,轻轻一插就可以到位。在展览现场,说唱俑手握现代科技打造的新鼓槌,真正的文物鼓槌则放在它身旁,看上去颇有种古今交错、时空变换的味道。

上一篇:机构逆市加仓等 下一篇:假如张艺谋联手斯皮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