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08 06:26:38

四川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本文通过探讨四川省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四川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1、 1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严重

(一) 土壤侵蚀严重

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组成物质内外力和认为因素的影响在发生的风化、运移和堆积的现象。四川的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地区面蚀、沟蚀为主,西部地区河谷地区滑坡,泥石流分布面积广。根据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侵蚀面积为20.0万km2,占总幅员面积48.5 km2的41%。土壤侵蚀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土地石漠化。二是不断堆积的泥沙,石块埋于道路、土地、建筑物下造成土地沙石化,有的沉淀江河,水库造成水力工程使用寿命下降。

(二)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退化主要由水力侵蚀为主,退化的主要类型有:土壤退化、土地石质化、土地沙质化、土地沙石化。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四川省石质化面积为26910.93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土地石质化严重的地、市、州有:泸州市、甘孜州、宜宾地区、阿坝地区、南充市。根据四川省林勘测院调查,全省沙质化面积达到95.1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7%。

1.2耕地减少,人地关系紧张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的人口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房地产出现,导致耕地资源被严重占用;随着经济的增长,四川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减的势头,在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后被资源短缺。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四川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由1978年的490.91万公顷减少到2009年397.61万公顷,年均减少2.92万公顷。1978年到1998年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在此期间,耕地年均减少9.18万公顷。在1999年后,由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耕地面积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根据统计局相关数据可知,从1999―2009年,四川累计退耕还林为2832.4万亩。

1.3 森林资源不适于生态建设要求

(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四川既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森林植被匮乏的地区,森林分布不均匀,一些大森林被分成几个小森林,有些区域生态植被极容易被破坏而且不容易恢复。尤其是在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很难自然恢复。

(二)森林质量降低。

虽然四川省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三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森林资源得到迅速发展,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尤其是人造森林得到了最大的增加。但是经过60多年代动态变化,森林资源的质量 下降的问题却特别突出。森林可采资源十分有限,林分龄组比例失调,已经不适于连续使用。天然森林资源短期消耗大,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净调节能力,影响本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1.4 水资源问题

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我省水资源虽然丰富,人均占有水资源3043m3,高于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但是本省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工业布局严重不相适应。虽然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存在水力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骨干蓄水工程,蓄水能力差,工程性缺水落后于其它省份,造成我省存在严重性的季节性、区域性缺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四川省水多、水少、水脏的特点严重的阻碍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要实现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建成西部经济强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利、能源、交通必须先行。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总量4869.75亿m3,平均降水量1003.12mm,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差异和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水资源的年径变化是西部高山高原变化小于东部盆地,盆地西缘区小于盆地腹部和盆地东部山区,全省平均每km2产水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东部盆地产水量的变化趋势是盆地腹部小于盆周,盆地西缘山地大于盆地东部地区。西部高山高原产水量总体趋势是从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地带向两岸高山地带递增。

(二)水资源的分布与全省的工农业生产不适应

我省西北部地区甘孜、阿坝州虽然径流较小,但区内人口较少,需求水量很低,人均水资源十分富裕。全省90%的城市与江流相遇,73%的城市污水和30%的工业废水却未经处理,主要河流的污染导致沿江的城市取水十分困难。2004年全省污水排放总量为12.7亿m3,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为56.52 m3,污水的处理量仅为2.02 m3,污水的处理率为15.9%,从而使城市附近的河段水体8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战略措施

2.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好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宏观机制,加速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发展教育事业,尽力增加高层次人口的比重,特别是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机制,提高劳动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保险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免除社会成员在各个阶段上可能产生的忧患,尤其是无以养老的忧患。

2.2 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现阶段,四川省许多地方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人们的生产变成掠夺性的生产,甚至出现破坏的现象,从而不对资源进行保护和珍惜。所以一方面,要强化农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使保护和珍惜资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的规范,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按照相关法律,对破环资源的相关行为进行惩罚,用法律的力量来制止破坏资源的行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会对自然资源的原有系统造成破坏,这种破坏很可能会超过环境的自己恢复的能力,人类必须自食其果。所以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2.3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导致对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底下,农民收入很少,迫于生计对森林、植被的依赖度过大。增大农业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减轻他们对绿色资源的依赖程度,利于植被的恢复和再生产。(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封志明,刘登伟.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6:5(21):689-699.

上一篇: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