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旅游本质的初认识

时间:2022-09-08 06:15:00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初认识

随着旅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日益凸显,进一步明确旅游的本质已成为旅游学界与业界共同致力的课题,虽然业界普遍认同旅游的本质具有较强体验性,是一种短暂的异地性的体验活动。然而,关于旅游的本质看法还是个没有统一的话题。本文在综合当下有关旅游本质的研究理论,遵循认识事物本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的本质进行再探讨,主要是从抛弃学术派别差异,探讨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来认识旅游本质。

一、旅游本质的研究概况

正如对旅游现象的看法不一,关于旅游的本质,学术界有过广泛的讨论。旅游这门学科起步晚,研究它的学者大多不是专科出身,所以,对于旅游本质的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对于旅游本质的研究问题,旅游学科创立之初,就已被多门关联学科介入,如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社会交往本质论、心理体验本质论、生态本质论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旅游现象的本质的研究,从总倾向上可概括为经济学观点、文化学观点和人类学观点三大流派。

(一)旅游经济论

出自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功利性认识的需要,早期的研究者主张旅游的经济本质,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并通过旅游的经济贡献来论证旅游的经济本质。旅游经济论者多持经济说、消费说,主要将旅游活动定性为经济活动或消费活动.

例如:王兴斌教授1999年发表的《旅游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中提出,旅游本质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王德刚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以经济支付为手段,以审美和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文化消费活动。可是旅游的经济属性虽展现最早,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它只触及旅游的表象,随着文化本质论的出现,经济本质论慢慢被忽视。

(二)旅游文化论

从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具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特征,同时,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必然要同社会环境中的诸多方面发生联系,社会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随着旅游现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以把握,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随着旅游实践和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的文化内核基本得到了认同和接受。旅游文化论者多持文化说、休闲说、审美说、娱乐说、生活方式说等,将旅游活动定性为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休闲活动、一种审美活动、一种娱乐活动或一种生活方式。

例如:谢贵安,华国梁在其所编的《旅游文化学》中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主体的“人文化成”过程,即主体自然本能的人文改造和人格异化的矫正;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编写的《旅游学概论》中认为,就构成现代旅游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旅游而言,旅游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谢彦君认为,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这是古今中外的旅游莫不如此的,是所有旅游都必须具备的内核,否则就不成其为旅游;沈祖祥认为,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

(三)旅游社会论

人类学家更多地体现出对社会责任的终极关怀,在其整体观和相对论的认知框架下,从作为“反结构现象”的象征仪式,到它所彰显出的文化政治的意识形态等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

例如:西方旅游人类学界在旅游本质方面作了探究,纳尔逊.格拉本的一篇《旅游摘 要:神圣的旅程》文章中,提出“旅游是一种有着丰富符号内涵的人类活动,是具’仪式’性质的行为模式和游览的结合”的观点;另一位代表是戴尼逊.纳什,他在论文《作为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的旅游》中明确指出,旅游的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游客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不明智的代表;国内龙江智(2005)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认为旅游是个人以旅游场为剧场,旨在满足各种心里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

可见,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旅游本质的归纳难免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的本质及如何去把握旅游的本质呢,笔者认为不论哪个视角下的旅游本质论,都具备一些旅游的共同属性,因此应该抛弃学说论,转而在把握旅游的基本属性上理解旅游活动的本质。

二、对旅游的基本属性的认识

旅游不同于其它活动或事物,并和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旅游活动具有这些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在其全过程中不向旅游者和社会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销费的资料,相反,却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它不完全超脱于一般的日常消费,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日常消费。然而,从消费的导向和构成以及各部分的意义上看,旅游消费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首先,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使旅游活动达到愉悦体验,与休闲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可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其次,旅游发生于自由时间或余暇当中的行为,与其他休闲方式相比,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要求用于旅游的自由时间的相对完整性。最后,旅游过程中的休闲的特殊性体现在旅游的异地性当中。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以至于近年兴起追逐红色旅游和今天普遍倡导的文化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当然不是经济的,而是社会的。

三、总结

总之,对于旅游本质,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旅游现象错综复杂,而且还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于旅游本质,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深刻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探究的不断深入,对旅游本质的熟悉必将不断充实和完善。而且,我们更应该使旅游本质研究应用“跨学科、多学科、多维综合分析”的方法。应用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为旅游研究服务,就像一位旅游学教授所说的“从经济进去,有文化出来”,我们应从各个单一的学科中出来,最后回归到旅游本身,而不是将旅游作为延伸其它学科的工具。

(作者单位:1.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经贸服务系;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上一篇:河口区以摄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论河南农民客源市场现状及其开发策略